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降水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①凝成小水滴或②凝成小冰晶,这就是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上面①过程中水蒸气发生了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与上面②过程物态变化相同的是(_________)
A.冰雪消融 B.湖面结冰 C.眼镜起雾 D.窗户结霜
(3)下雨后,小萧在佛灵湖公园散步,闻到莞香花的香味,这是_________现象,这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_________运动;她看到湖中荷叶上水珠缩成球形,这是因为水分子间存在_________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是我国自行设计和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当蛟龙号完全进入海水中工作时,排开海水的重力是5×105N,则蛟龙号受到海水的浮力是________N;随着不断下潜,蛟龙号下表面受到海水的压强________,受到的浮力________(后两空均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如图所示),实现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火箭在加速升空时,动能________,重力势能________(两空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忽略燃料质量的损耗);“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本质是带有“充气热盾”的飞船,膨胀起来的充气外壳能把飞船进入大气层的动能转化为________能,从而减小飞船速度,保护飞船不受损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近年来电动平衡车深受年轻人喜爱,已悄然成为生活中一种新的交通时尚。如图所示,平衡车的踏板上都刻有花纹,目的是____________。人驾驶该车在水平路面匀速前进时,以平衡车为参照物,人是________(选填“静止”或“运动”)的。如果突然刹车,由于惯性身体会向________(选填“前”或“后”)倾倒,危害生命安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龙潭湖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的四面山镇,是一个宽约百米、长近3000米的自然湖泊。顺湖望去,四座奇峰直插云霄,被轻烟白雾环缭漫绕,仿佛四扇画屏,被称为画屏山。湖中淌舟,既可欣赏素练飞泻,感受清风沐浴,又可观看山中奇花异草。漫步龙潭湖畔:绿草茵茵,散发着一股浓郁的青草味;绿树成荫,柔弱的枝条轻吻着如镜的湖面;鱼儿成群,有的贴着湖水慢慢闲游,有的活蹦乱跳,好像也想窜出头来看看岸边的游人,有的静静停在水中,聆听微风拨动水波的声音;湖面上,不时飞来一群鸟儿,用它那清脆的嗓音唱着歌儿,一会儿用翅膀拍打着水面,一会儿悬空飞去,穿进那似若薄纱的云雾。人在其间,如在画中!请找出一个与上述情景相关的物理信息,并指出对应的物理知识,不得与示例重复。
示例:物理信息:鸟悬空飞去;物理知识:机械运动
作答:物理信息:___________;物理知识: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用滑轮组从深的水中匀速提起底面积为、高的实心圆柱体,该物体的密度是,在水中匀速提起该物体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绕在滑轮上的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不计摩擦和绳重。求:
(1)圆柱体的重力;
(2)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
(3)将圆柱体匀速提升,当它上表面与水面刚好接触时,装置所做的额外功;
(4)判断在提升的过程中绳子会不会被拉断,若被拉断,绳子被拉断时,圆柱体留在水中的体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小明家新买的一台快速电水壶,这台电水壶的铭牌如图。图甲为电水壶铭牌,图乙为小明同学家中电能表的表盘;小明同学将该电水壶装满水,接入家庭电路中,先关闭了家中的其它所有用电器,测得壶中水从10℃上升到30℃所用的时间是100s,若观察到家中如图的电子式电能表耗电指示灯闪烁了200imp。请根据相关信息解答下列问题。[c水=4.2×103J/(kg℃)]
(1)电水壶中水吸收的热量为多少焦耳?
(2)热水壶的实际电功率为多少瓦特?
(3)电水壶的电热转换效率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电源电压恒为6V,3个定电阻R1(5Ω),R2(10Ω),R3(20Ω),滑动变阻器标有“30Ω 1A“字样:
(1)设计并正确连接如图甲的电路,把定值电阻R1接入图甲中的A、B两点之间,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右端,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由图乙可知,调节后电压表的示数为_________V;
(2)用R2直接替换R1,如果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不变,闭合开关,电压表示数将___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时,需要将滑动变阻器滑片______,直到电压表示数达到要求的值。在使用定值电阻R1和R2进行实验过程中,读取电流表示数时,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之比是_________;
(3)使用R3进行实验时,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都不能使R2两端的电压为2V。为使R3两端的电压仍然为2V,你可以更换最大阻值更_________ (选填“大”或“小”)的滑动变阻器或者换用电源电压更_________(选填“大”或“小”)的电源;
小明按照如图丙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好电路,测量一只额定电压为2.5V的灯泡的电功率,可选用滑动变阻器的规格“1.5A 50Ω”和“2.0A 20Ω”,实验数据和现象如表:
实验次数 | 电压表示数/V | 电流表示数/A | 灯泡亮度 |
1 | 1 | 0.2 | 较暗 |
2 | 2.5 | 正常发光 | |
3 | 6 | 0 | 不发光 |
(4)第3次实验电流表示数为零是因为_________ ,上面实验中他选用的滑动变阻器规格为_________;
(5)由于小明粗心大意,没有记录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示数,于是他根据第一次实验数据计算出灯泡电阻5Ω,再计算出灯泡两端电压为2.5V时的功率1.25W。而同组小华认为灯泡的额定功率应小于1.25W,作出这样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两只相同的烧杯A和B中分别盛有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ρ酒=0.8ρ水),为将它们准确区分开来,小红用压强计来进行鉴别:
(1)若压强计的气密性很差,用手指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发现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变化都很_____(选填“大”或“小”)。小红把调节好的压强计放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该______(选填“相平”或“不相平”);
(2)如图甲所示,小红先后将调节好的压强计的探头浸入两种液体中,她发现A中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较大,于是认为图甲A杯子中是水,她的结论是_________(选填“可靠”或“不可靠”)的,你判断的理由是压强计的探头分别在两种液体中的深度应该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3)小红用自己改装并调试好的压强计进行实验,如乙所示,将压强计两个相同的探头分别浸入两种液体中,此时两烧杯液面和U管两边的液面均相平,则两烧杯中橡皮膜受液体压强pC_________ pD(选填文字“大于”、“小于”或“等于”),从而判断出装水的杯子是_____(选填“C”、“D”)杯;
(4)学习了“流体压强”的知识后,聪明的小明做了如下的实验:
①小明将如图丙所示的玻璃管与水龙头相连,打开水龙头调节到合适的流量,使水不至于从竖管中溢出,则将会观察到当水流稳定后_________(选填“A”、“B”或“C”)管中液面最高;
②小明用3D打印机制作了四种模型,分别固定在支架上,并放置于电子秤上,如图丁所示,用吹风机相同挡位正对模型从右向左水平吹风,其中电子秤示数明显减小的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如图甲所示,平面镜M平放在水平板上,E、F是两个粘起来的硬纸板,可绕垂直于镜面的接缝ON转动,在纸板上安装一支可在纸板平面内自由移动的激光笔:
(1)实验前,应将纸板垂直放置于平面镜上,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线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线沿_________时针方向转动(选填“顺”或“逆”);
(2)移动激光笔,使入射角为45°,测得反射角也为45°,能否因此得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总是垂直”的结论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
(3)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此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________;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时,装置如图丙:
(4)如果有5mm和3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___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更合适;
(5)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某同学用光屏代替蜡烛B,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蜡烛A的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___像;
(6)如果玻璃板如图丁倾斜放置,平面镜中蜡烛的像的大小将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