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73402  73410  73416  73420  73426  73428  73432  73438  73440  73446  73452  73456  73458  73462  73468  73470  73476  73480  73482  73486  73488  73492  73494  73496  73497  73498  73500  73501  73502  73504  73506  73510  73512  73516  73518  73522  73528  73530  73536  73540  73542  73546  73552  73558  73560  73566  73570  73572  73578  73582  73588  73596  235360 

科目: 来源:2014届江苏省仪征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如图是2010年冰岛火山喷发照片.喷发出的岩浆是多种物质成分组成的液体,在流淌过程中不断降温,就会按下列顺序先后在火山口形成一系列的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由此可以判断出这些矿物的熔点依次      (填“升高”或“降低”).火山喷发时,高温的岩浆会使河面上的冰层       (选填“熔化”或“凝固”),导致河流水位暴涨;大量的火山灰尘上升后遮挡在地球上空,就像撑起了一把伞,使射向地面的阳光在火山灰尘上发生        (选填“反射”、“折射”或“色散”),可能会对区域性气候产生轻微降温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江苏省仪征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如图为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作的是                   (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运动。小球从B点到D点运动的路程是                  cm,平均速度是          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江苏省仪征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光学仪器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为了看清邮票上的细微之处,我们会用       镜观察;现代家庭的防盗门上都安装了“猫眼”,便于我们看到门外更大范围内的情况,“猫眼”是利用       镜观察的;夜晚,骑自行车时为了安全,自行车的尾灯利用         镜,将来自汽车头灯的灯光沿原方向返回被司机看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江苏省仪征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              ;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         (选填“静止”、“向前运动”或“向后运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江苏省仪征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作图题

作图题(每小题2分,共6分)

(1)如图所示,小聪通过一平面镜看到小猫要偷吃小鱼。图中画出了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但未标出光的传播方向。请你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小聪看到小猫偷鱼吃时的光的传播方向,并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出平面镜(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2)如下图一束光线垂直射向玻璃棱镜,请在图中画出光通过三棱镜的大致路径.

(3)如下图所示,F是凸透镜的焦点,P是二倍焦距点,请在图中画出它们对应的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江苏省仪征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3分)如图体温计上的读数是        ℃,汽车速度表显示的速度是         ,秒表显示的时间是        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江苏省仪征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8分)如图甲为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其中A、B是两段相同的蜡烛,C是平整的白纸,E是玻璃板.

(1)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A'.此时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使其与像A'完全重合.但小红无论怎样移动B,始终不能与蜡烛的像A'完全重合,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看到A的像属于               现象,看到B蜡烛属于               现象。

(2)取两段相同的蜡烛,目的是                      关系。

(3) 实验中观察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                        造成的;

(4)发现问题并改进后,小红重新做实验,并在白纸上记录下实验时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接着小红就在记录的白纸上进行相关处理,请问这样有什么不妥?

                                                   

你认为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

(5)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江苏省仪征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11分)如图是小莉、小华和小明三人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图:

(1)小明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的焦距约是         cm.

(2)小莉同学做实验时,小华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如图所示,若要使烛焰在光屏中心成像,只调节凸透镜,小莉应将凸透镜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

(3)在烛焰、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的情况下,若固定蜡烛与透镜,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屏上都不出现清晰像,原因可能是                   。若固定光屏与透镜,无论怎样移动蜡烛,屏上都不出现清晰像,原因可能是                  .          

(4)小明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 15cm 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         实像,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5)小莉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镜片放在了蜡烛与凸透镜(靠近凸透镜)之间,小明移动透镜和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将近视眼镜镜片取下,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

①为了使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小华应将光屏向_______(左/右)移动.

②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小莉同学近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的是_______。(2分)

A.乙  甲            B.丙  甲       C.乙  丁       D.丙  丁

(6)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如果小明把透镜上半部分用不透明的纸挡住,不让光线通过它,则光屏上所成的像       (选填“完整”或“不完整”),像的明暗将       (选填“变亮”或“变暗”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江苏省仪征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5分)一般物质都是“热胀冷缩”的,物体受热时在长度方向上的膨胀叫线膨胀.下表是某探究小组的同学探究影响物体线膨胀因素的实验记录(铜、铝线的横截面积相同).

实验序号

材料

原长/m

温度升高/℃

伸长量/mm

1

1

10

0.19

2

2

10

0.38

3

1

30

0.57

4

1

30

0.69

5

2

10

0.46

6

 

2

 

1.14

请根据实验记录完成下列各题:

(1)该实验应准备的两件测量仪器是               

(2)比较实验序号1与2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3)为了继续验证(2)中的结论,请在表格中空格里填上相关的信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江苏省仪征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5分)小凡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       有关.

(2)通过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3)小凡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甲乙所示).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从实验设计环节看,他没有控制水的      (选填“质量”或“表面积”)相同;从得出结论环节看, “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是否正确?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