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部地区出现了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的趋势,而西部地区正处于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阶段,原因是
A、东部地区资源丰富 B、西部地区资源丰富
C、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 D、西部地区大城市多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地理教研室 题型:043
材料一 司马迁称:“关中之地,……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新唐书》记载:“关中号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故常漕东南之粟。”
材料二 宋代因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
材料四 我国东部经济地带包括沿海地区的辽、冀、鲁、苏、浙、闽、粤、琼、桂、京、津、沪12个省、市、自治区;西部经济地带包括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渝10个省、市、自治区;中部经济地带包括黑、吉、内蒙古、晋、豫、皖、湘、鄂、赣9个省、自治区。
读甲、乙两图,并结合材料四,完成下列要求:
(1)综合分析材料一、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综合分析材料二、三,从宋代到明清,中国的粮食生产及输出中心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根据相关史实,指出明清时期太湖平原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近代以来,太湖平原和江汉平原沿长江地区较早地出现了“民族工业”。试根据有关史实,以上述两地沿江的某些城市为例,说明两地沿江地区“民族工业”出现较早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4)对应总题干,材料中的关中,二个平原依次分别位于今天的哪
区域经济地带?新中国成立以来,上述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或正在取得)什么重大成就?请各举一例说明。
(5)在图乙“中国政区图”中用粗实线表示三个经济地带的分界线,并将图甲中表示中部经济地带的图例画在右面的方框内。
(6)图甲中的b图没有充分反映我国东部经济地带所具有的交通优势,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了660万人,比2010年增加30万人,为历年之最,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与此相反的是,由于经济迅速回暖,2011年春节过后,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严重缺工现象,重现“用工荒”。其中,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城市缺工超过200万人,部分生产线处于停工状态。下图为中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20分)
(1)简述30年来我国产业转移的路线。(4分)
(2)目前,西部地区将逐步承接东部地区和国际的部分产业转移。试简要分析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带来的影响。(8分)
(3)长江三角洲打破地域限制,形成功能合理的大都市圈,其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届安徽省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该图是某地区1950—1980年人口增长图,读图回答小题:
1.30年间该地区
A.乡村人口增长了2000万人
B.城市人口增长了500万人
C.总人口增长了三倍
D.乡村人口增长了四倍
2.30年间该地区城市化水平
A.大幅提高
B.略有提高
没有明显变化
D.略有下降
3.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中出现的“民工潮”现象是
①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地转化不足造成的
②农业高度现代化带来的人口城市化
③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④因大城市高科技人才短缺造成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了660万人,比2010年增加30万人,为历年之最,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与此相反的是,由于经济迅速回暖,2011年春节过后,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严重缺工现象,重现“用工荒”。其中,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城市缺工超过200万人,部分生产线处于停工状态。下图为中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30年来我国产业转移的路线。(4分)
(2)目前,西部地区将逐步承接东部地区和国际的部分产业转移。试简要分析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带来的影响。(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安徽省蚌埠二中09-1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 题型:单选题
右图是某地区1950—1980年人口增长图,读图回答以下3题:
1.30年间该地区
A.乡村人口增长了2000万人
B.城市人口增长了500万人
C.总人口增长了三倍
D.乡村人口增长了四倍
2.30年间该地区城市化水平
A.大幅提高 B.略有提高 C.没有明显变化 D.略有下降
3.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中出现的“民工潮”现象是
①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地转化不足造成的 ②农业高度现代化带来的人口城市化 ③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④因大城市高科技人才短缺造成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