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在6月22日测得某地正午太阳高度为β=60°(如下图),此时北京时间为19时20分。过三个月后,又测得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α。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地区

A.观测地的地理坐标是(53°26′S,10°E)

B.6月22日日出东北方,日落西南方

C.在正午太阳高度由β变为α的这三个月里,白昼一天比一天短

D.在正午太阳高度由β变为α的这三个月地球公转速度一天比一天快

2.图中的河流

A.径流量丰富季节变化大,结冰期长

B.河口地区所属自然带为亚寒带针叶林带

C.南岸受流水侵蚀程度强于北岸

D.该河段流向为:自东向西流

 

【答案】

 

1.C

2.D

【解析】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课题研究活动中,在不过河的情况下,测量太阳高度及铁塔影长。他们在12月22日某时测得的太阳高度为β=78°(如图),而此时北京时间正好为23日0:00。过三个月后某时,又测得太阳高度为α,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所处的经度是________,纬度是________,所属的国家是________。

(2)图中的α=__________。

(3)塔顶的影子从Q-R伸展,表明太阳直射点向______(南、北)方向移动,北京地区的昼长逐渐______。

(4)该兴趣小组中,有人计划在2010年来中国现场观看上海世博会,他若乘飞机沿最短航线的方向直飞上海,则飞机的航程大约为________千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届江西省高三8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下题。

 

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A.温室效应           B.热力环流    C.海陆热力差异             D.风的形成

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3届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题型:综合题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海陆昼夜增温、冷却的模拟实验,如图所示:

材料二  左图为福建省七月气温分布图,右图为左图中B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分布

1.材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地理原理。

2.说出图24由A地经戴云山、B地到黄岗山一线的气温分布特点;并根据材料一的实验,说明A地气温比B地低的原因。

3.福建省是我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重点林区,森林火灾的危险性很大。结合图25分析,说出B地一年中森林防火的重点季节及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0年湖北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卷 题型:选择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箍(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葙放在目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据此,回答1~2题。

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3届河北省承德市联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卷 题型:综合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下面两个小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8分)

实验一:在模拟的缓坡上,堆放5—10厘米厚的颗粒大小不均的沙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细水流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一个两端开口的长箱体,在一端的入口处附近堆放颗粒大小不均的沙土,用电吹风向另一端吹风

 

观察到的现象

模拟的自然现象

实验一

坡面上出现的现象:

 

实验二

停止吹风后沙粒沉积有何规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