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图是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虚线)和气温变化图(实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河流结冰期约为
A.4个月B.3个月C.5个月D.2个月
【2】此地气候类型是
A.温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地中海气候
【3】该气候主要分布在
A.欧洲西部B.亚洲东部C.北美西部D.南美东部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中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用竹木扎制屋架,茅草覆顶,建造的传统民居远看像船底,因而被称为船形屋(见下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该传统民居最可能位于 ( )。
A. 青藏高原B. 黄海沿岸
C. 海南岛山区D. 东北平原
【2】该传统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点是 ( )。
A. 高寒缺氧B. 潮湿、多虫鼠
C. 多火山、地震D. 干旱缺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图,Ⅰ—Ⅳ表示世界人口增长的四个阶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国家中目前处于Ⅳ阶段的是( )
A.巴西B.印度
C.尼日利亚D.日本
【2】在Ⅳ阶段,部分国家死亡率有所回升,原因可能是( )
A.医疗卫生条件下降
B.传染性疾病蔓延
C.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D.人口老龄化加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蓝藻是藻类生物,又称蓝细菌或蓝绿藻,在环境条件适宜时,某些蓝藻能快速生长,当达到一定生物量时,这些蓝藻在水体表层大量聚集,形成肉眼可见的藻类聚集体,即蓝藻水华。下图示意各月太湖蓝藻水华发生次数对比。
试分析太湖蓝藻水华发生次数各月变化的自然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明同学6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右图所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乙路段和丁路段平均限速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这两条路段( )
A. 车流量大 B. 平均坡度大
C. 雾霾天多 D. 两侧村庄多
【2】小明若从重庆出发乘长途汽车经遵义至毕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以下出发时间和座位较好的是( )
A. 6:00出发,左侧靠窗 B. 8:00出发,右侧靠窗
C. 10:00出发,左侧靠窗 D. 12:00出发,右侧靠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波斯湾地区不仅石油资源丰富,而且开采条件也十分优越。石油分布集中,平均每个油田储量达3.5亿吨以上,为超级大油田;并且多分布在海岸附近的海上和陆上,原油外运方便。油田的地下压力高,油井多为自喷井,占油井总数的80%以上。下图为阿拉伯半岛示意图。
材料二 沙特阿拉伯是名副其实的“石油王国”。目前,沙特的能源消费保持着6%~8%的年增长率。为了满足不断攀升的能源需求,沙特计划大力发展核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并使其在整体电力结构中的贡献率提高到50%。
(1)分析沙特阿拉伯在世界石油贸易中竞争力强的原因。
(2)简述沙特阿拉伯在内陆地区发展太阳能的优势条件。
(3)指出沙特阿拉伯大力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对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我国某山地东坡和西坡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山地可能是( )
A.大兴安岭B.太行山
C.雪峰山D.秦岭
【2】下列关于该山地年降水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坡降水量平均变化速率小于西坡B.东坡降水量随高度的升高持续增加
C.西坡降水量随高度的升高逐渐递减D.东西坡降水量在800米附近差异最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大量实验证明,许多植物的开花与昼夜的相对长度即光周期有关。植物在生长发育进程中,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宜光周期后才能开花,否则一直处于营养生长状态。植物光周期现象与其地理起源和长期适应于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下列四地植物光周期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西双版纳终年气温较高,一般只有长日照植物分布
B.华北平原长日照植物在春末夏初开花,而短日照植物在秋季开花
C.东北地区秋季日照时间短,适合短日照作物生长
D.塔里木盆地晴天多,只适合长日照植物生长
【2】某农科所在北京进行大豆种植试验,他们于4月30日将不同品种的大豆种子同时播种,结果表明开花期差别很大(见下表)。如果将东北大豆引种到北京种植,其结果是
A.提前开花结实,产量提高B.开花推迟,产量提高
C.提早开花结实,产量降低D.开花推迟,产量降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