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是( )
A.有机层和腐殖质层B.腐殖质层和淋溶层
C.淀积层和淋溶层D.淀积层和母质层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面“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下列小题。
【1】“西气东输”的G段发生了弯曲走了很多弯路,原因是( )
A. 缓解晋、陕两省的能源短缺 B. 加快晋陕两省的能源外运
C. 为保证供气的可靠性,途经陕甘宁地区 D. 拉动陕西省的经济发展
【2】“西气东输”工程主要有利于解决我国( )
A. 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 B. 能源地区分布与生产力不协调的问题
C. 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 D. 西部木材短缺的问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某区域风向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季节为北半球冬季
B. 此时,北冰洋极冰范围最广
C. 图中的风主要是来自南太平洋的东南信风
D. 图中海洋北部海区洋流为顺时针流向
【2】【2】此风能引起洋流运动,图中①②③④四海区中最可能出现上升流的是
A. ①海区 B. ②海区 C. ③海区 D. ④海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全国市级联考】2017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规律为基准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自秦汉至今指导着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2017年2月3日(农历正月初七),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按照气象学标准,立春实际上是迎春。下图示意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立春时,我国的冬、春季分界线(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达10℃以上为人春)大致在
A. 秦岭—淮河一线 B. 海南海口到台湾高雄一线
C. 太行山—燕山一线 D. 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
【2】40年前,指导东北某地农业生产的谚语是“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现在的谚语是“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农业谚语的变化反映了
A. 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B. 当地气候变暖
C. 农业耕作技术提高 D. 当地降水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广州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有关南极科考与“3S”技术的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4月15日,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取得丰硕成果,乘坐“雪龙”号凯旋。
材料二 在南极中山站前使用探测仪器的科考队员。
(1)南极科考队为安装大型望远镜设备选址并准备场地,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___;考察队员监测南极冰川和海岸线变化要利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
(2)“数字南极”的构建是我国南极科考的重要任务。下列对“数字南极”的利用,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
A.方便查阅南极地区的三维地图及地图信息
B.可以对附近地区冰川、海岸线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
C.为防止极冰融化提供治理的技术
D.对地物相关信息的分析采用数字化处理
(3)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在对南极地区进行勘探研究中,除了上述应用外,还有哪些用途?试举两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主要原因有( )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图中B处在古代是水草丰美的温带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
A. 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 B. 植被类型由草原退化为荒漠
C. 农业由耕种业向畜牧业转变 D. 过度开垦和放牧破坏植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各题。
【1】如果①的经度为30°E,则图中②位于③的( )
A. 西北方 B. 东南方 C. 东北方 D. 西南方
【2】如果②的经度为90°E,则图中数码代表的四地中,位于东半球低纬度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如果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一架飞机走最短距离从①的地飞往②地,其飞行方向应是( )
A. 一直向正西方飞行
B. 先向东北方,后向东南方飞行
C. 一直向正东方飞行
D. 先向西南方,后向西北方飞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科技发展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所以发达国家的环境人口容量大
B.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为16亿左右,所以目前我国的耕地和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较高
C.不论是以悲观或乐观的观点来评估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人口与环境矛盾都十分突出
D.随科技发展和消费水平的不断变化,环境人口容量不能定量地评估,只能定性说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