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数千年来首次超过农业人口,达到51.27%。结合下表回答以下问题。
表:我国某省(市、区)城乡人口统计表
【小题1】近30年来,我国快速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播种面积的减少 | B.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 |
C.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加快 | D.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吸引 |
A.天津市 | B.四川省 | C.江苏省 | D.湖北省 |
【小题1】C
【小题2】C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促进城市化的原因有多种,如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农业现代化推动城市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城市化等,其中最常见的为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故C正确。
【小题2】从表中数据看到,在1980年之前,城镇人口比重还是比较低的,小于30%,说明此时经济水平较低;从1990年开始,才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到2006年城镇人口比重已经超过乡村人口比重,说明该地的经济发展比我国平均水平要快;到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接近70%,说明现在该地经济水平较高。总体来看,该地经济发展较晚,现在经济水平较高,故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图A为某国“城镇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图B为“等高线和油井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小题1】关于该国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形以平原为主,东高西低 |
B.产生自然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
C.城市的分布与地形、气候、资源关系密切 |
D.大部分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季节变化明显 |
A.甲处等降水量线的分布主要受纬度位置影响 |
B.甲处等降水量线的分布主要受地形影响 |
C.乙处等降水量线的分布主要受洋流影响 |
D.乙处等降水量线的分布主要受地形影响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据报道,欧洲已开始利用空间太阳能发电(即在太空建立太阳能发电站,所产生的电能将以微波或激光形式传输到地球),其效率是地面太阳能发电的3.5倍。在太空发电效率高主要原因是
A.激光能量集中 | B.发电站规模不受空间束缚 |
C.距离太阳近 | D.不受大气的影响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2年12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循环经济。在工业领域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促进清洁生产、源头减量,实现能源梯级利用等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在循环经济中。生产过程主要由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简称3R)和正确处置等组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图中的五步与其代表的含义对应正确的是
A.第一步:正确处置 | B.第二步:再利用 |
C.第四步:减量化 | D.第五步:再循环 |
A.生产 | B.消费、使用 | C.回收预处理 | D.废弃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读“我国某区域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示区域
A.A处7月平均气温高于28℃ |
B.B处比A处的气温年较差大 |
C.1月等温线分布主要受地形地势影响 |
D.7月等温线分布主要受海陆位置影响 |
A.区域内的河流一般在每年7、8月份进入汛期 |
B.区域内农作物熟制由北部两年三熟过渡到南部的一年两熟 |
C.区域内能够欣赏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妙景象 |
D.区域内有“丘山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农业景观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读我国人口变化趋势图(出生人口性别比为每出生百名女婴相对的出生男婴人数),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读上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11年增加的人口与2010年相同 | B.人口性别比失调已得到有效控制 |
C.人口自然增长率目前趋于稳定 | D.人口总量增速呈加快趋势 |
A.①②③ | B.③②④⑤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⑤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图为中国某省区轮廓及某地理要素等值线分布图。据此,完成第下题。
图示省区简称及等值线反映的地理要素最可能是
A.湘海拔(米) |
B.贵海平面气压(百帕) |
C.粤年太阳辐射总量(千瓦·时/平方米) |
D.青年降水量(毫米)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简称RS)技术是指从高空或外层空间接收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扫描、摄影、传输和处理,从而对地表各类地物和现象进行远距离控测和识别的现代综合技术。它若用于对农业方面进行监测,能够
①监测耕地变化 ②调查作物分布 ③估测粮食产量 ④跟踪产品流向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