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读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和辛店洼的“鱼塘—台田”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鱼塘—台田示意图

基塘生产示意图

(1)比较两种模式的相同点、不同点。

(2)结合基塘农业生产示意图,请给鱼塘—台田示意图所在的辛店洼提出进一步发展当地经济的建议。

 

答案:
解析:

(1)相同点:都是立体农业模式。洼地挖塘,塘中养鱼,基上发展种植、林果业。

不同点:农作物种类不同。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基上种蔗,或种果,或种桑,并和当地农产品加工联系在一起,形成蔗基—制塘,果基——罐头加工,叠基—养蚕—缫丝业。而黄淮海的“鱼塘—台田”,则形成“鱼—果—粮,鱼—果—棉,鱼—果—菜,鱼—果—草(饲料)模式”。

原因:两地地貌结构相似,都是地势低平的平坦地形,且都形成低洼和岗地、丘地交错起伏。低洼地掘土挖塘是有效利用土地的好办法;台田、基上发展种植业则是适宜的。利用的具体目的不同。珠江三角洲地处我国南部亚热带湿润地区,水热条件极为丰富,为充分利用水热而创造了“塘基农业”的生态模式,而黄淮海平原地处我国暖温带半湿润地区,春旱、夏雨的气候极易造成干旱,并引起盐碱化,创建“鱼塘—台田”模式治理了低湿洼地,改造了盐碱地,是一种避弊趋利的生态农业。

(2)大力发展以农业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1年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二素质测试地理卷 题型:综合题

读下列有关于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黄河三角洲略图和珠江三角洲略图

材料二  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鱼塘的塘基上种桑、种蔗、种果树等,与鱼塘结合分别称为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基塘互相促进,以桑基鱼塘最典型。  
材料三 广州港地处珠江入海口和我国外向型经济最活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地带,濒临南海,毗邻香港和澳门,东江、西江、北江在此汇流入海。广州港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广州古港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1)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农业的主要自然条件有哪些?黄河三角洲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有哪些?
(2)河口地带往往是港口发育的理想场所,对比材料一中两个区域,结合材料三分析为什么同是河口地带,在珠江入海口附近形成了大的港口而黄河入海口附近则没有形成。(10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1年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二素质测试地理卷 题型:综合题

读下列有关于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黄河三角洲略图和珠江三角洲略图

材料二   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鱼塘的塘基上种桑、种蔗、种果树等,与鱼塘结合分别称为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基塘互相促进,以桑基鱼塘最典型。  

材料三  广州港地处珠江入海口和我国外向型经济最活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地带,濒临南海,毗邻香港和澳门,东江、西江、北江在此汇流入海。广州港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广州古港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1)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农业的主要自然条件有哪些?黄河三角洲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有哪些?

(2)河口地带往往是港口发育的理想场所,对比材料一中两个区域,结合材料三分析为什么同是河口地带,在珠江入海口附近形成了大的港口而黄河入海口附近则没有形成。(10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0年福建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卷 题型:选择题

读“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景观” 图,回答: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将桑蚕、甘蔗、果树和花卉的生产与养鱼有机结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里的桑基鱼塘、蔗基鱼塘逐渐减少,果基鱼塘、花基鱼塘不断增多,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气候条件变化  B.农业科技发展

C.交通条件改善  D.市场需求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景观” 图,回答: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将桑蚕、甘蔗、果树和花卉的生产与养鱼有机结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里的桑基鱼塘、蔗基鱼塘逐渐减少,果基鱼塘、花基鱼塘不断增多,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气候条件变化  B.农业科技发展

C.交通条件改善  D.市场需求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景观” 图,回答: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将桑蚕、甘蔗、果树和花卉的生产与养鱼有机结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里的桑基鱼塘、蔗基鱼塘逐渐减少,果基鱼塘、花基鱼塘不断增多,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气候条件变化  B.农业科技发展

C.交通条件改善  D.市场需求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