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0-2011学年浙江省高三5月模拟文综地理卷 题型:选择题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指标。“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做好,“十二五”人口计生事业发展规划意义重大。利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1.不属于人口规划的范围是
A.控制人口数量 B.提高人口素质 C.调整人口结构 D.统计人均收入
2.在进行人口统计时,某地2002年年初总人口为425000人,年内计划外出生2100人,计划生育率达到75 %(计划生育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符合计划生育要求的出生人数与出生总人数之比),死亡人口为出生人数的三分之一。分析该地人口增长模式为
A.高高低模式 B.高低高模式 C.低低低模式 D,无法判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专项题 题型:材料分析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28日发布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1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94万人,出生率为12.10‰;死亡人口913万人,死亡率为6.93‰;自然增长率为5.17‰。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22。
2007年我国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指标 | 年末数(万人) | 比重(%) |
全国总人口 | 132 129 | 100.0 |
其中:城镇 | 59 379 | 44.9 |
乡村 | 72 750 | 55.1 |
其中:男性 | 68 048 | 51.5 |
女性 | 64 081 | 48.5 |
其中:0~14岁 | 25 660 | 19.4 |
15~59岁 | 91 129 | 69.0 |
60岁及以上 | 15 340 | 11.6 |
其中:65岁及以上 | 10 636 | 8.0 |
材料2:
材料3: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时期变动情况图(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
(1)材料1、2反映我国人口今后仍将维持 趋势,到21世纪 年代时达到基本平衡。
(2)材料1、2反映现阶段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型,但同时还有反弹的隐忧,现在的低生育水平须依赖________。
(3)不符合我国的人口结构特点的是( )
A.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B.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
C.从人口性别结构看,男女比重失衡,存在一定社会隐患
D.城乡人口比重基本持平,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4)材料3反映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有何变化特点?谈谈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由此产生的后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28日发布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1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94万人,出生率为12.10‰;死亡人口913万人,死亡率为6.93‰;自然增长率为5.17‰。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22。
2007年我国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指标 | 年末数(万人) | 比重(%) |
全国总人口 | 132 129 | 100.0 |
其中:城镇 | 59 379 | 44.9 |
乡村 | 72 750 | 55.1 |
其中:男性 | 68 048 | 51.5 |
女性 | 64 081 | 48.5 |
其中:0~14岁 | 25 660 | 19.4 |
15~59岁 | 91 129 | 69.0 |
60岁及以上 | 15 340 | 11.6 |
其中:65岁及以上 | 10 636 | 8.0 |
材料2:
材料3: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时期变动情况图(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
(1)材料1、2反映我国人口今后仍将维持 趋势,到21世纪 年代时达到基本平衡。
(2)材料1、2反映现阶段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型,但同时还有反弹的隐忧,现在的低生育水平须依赖________。
(3)不符合我国的人口结构特点的是( )
A.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B.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
C.从人口性别结构看,男女比重失衡,存在一定社会隐患
D.城乡人口比重基本持平,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4)材料3反映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有何变化特点?谈谈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由此产生的后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