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篇首以奇特的想象,展现了大鲲化为大鹏,大鹏由北溟徙于南溟的壮观图景。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

B文章以譬喻的手法,以水浅不能承大舟,风九万里之厚才能负大翼,解说大鹏高飞九万里的缘故,说理完全寓于形象之中。

C与鲲、鹏的“大”相对应,作者举出了野马、尘埃、蜩和学鸠等“小”的形像,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D作者批判了一些目光短浅的庸人,认为世人都称赞的宋荣子的修养还不够,而赞扬了“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赞扬了……列子”错。作者认为他尽管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但还是有所待的。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近日有江西“滕学”专家公布根据日藏唐本研究成果《滕王阁序》中传唱千古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恐怕要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最接近王勃原著原始面貌。

因为落霞、秋水、长天等都是自然景观冒出来动物“孤鹜”一词不那么对仗

雾、鹜音近正伪难分

依据日藏唐本一些专家认为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可能是“孤雾”而不是“孤鹜”

日藏古本写于唐景龙元年七月此时王勃《滕王阁诗序》面世不足32

此名句自北宋《文苑英华》本以来两宋、明、清历代官、坊诸本均作“孤鹜”

唯见此日藏唐本作“孤雾”

A③①④②⑤⑥ B③①⑤⑥②④ C⑤①③②④⑥ D⑤⑥③①④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有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B庄周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逍遥游》是最具代表性的。庄子所向往的逍遥游,是摆脱一切世俗羁绊,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的境界。

C在两汉诸子散文中,庄周的作品想象丰富,言辞瑰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说《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D庄周思想含有辩证法因素。毛泽东曾指出:“庄子的《天下篇》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担当是一份社会职责,超越是一种生命境界。           

这绝不是简简单单地以积极或消极而论

用庄子的话说,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的一番逍遥游

在这样一个浩瀚的坐标系上,让人真正成为人

看过庄子很多的故事,你会打通他的一套生命哲学

也就是说,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障碍,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人生的定位

而是在我们生命不同的体系上给我们建立起来的参照系统

A②⑤③④①⑥B①②⑥④⑤③C④①⑥②⑤③D④③⑤②①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敬畏伦理与和谐社会

在中国,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伦理二字的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所谓敬畏伦理,是指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所遵循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自强不息,有所作为;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它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

某种意义上说,伦理内在地包蕴着畏惧的内涵,敬畏伦理是在人类特有的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敬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自发情感,即是说它不是单纯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它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敬畏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生成性过程之中。敬畏感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没有敬畏感的时代是野蛮的时代,没有敬畏伦理规范的社会是无序的社会。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不可抗拒性,使得人类有足够的理由去敬畏它,而不是去冒犯和亵渎它。对必然性的认识、敬重与遵循,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中国哲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都凸显了敬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弘气象。对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而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东西方贤哲们大多都表达过他们的敬畏之情。孔子曰君子有三畏,其首畏是畏天命,即对不可抗拒之必然性的敬畏;老子则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海德格尔认为: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正是出于敬畏之心、出于人性中蕴涵的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内在诉求,人们才崇奉被称为敬畏伦理的道德规范,并将拥有这种道德品格的人称为君子、圣贤。

当今时代,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愈来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强,一些人的敬畏感却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这种趋势的存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但也相应地滋生、助长了人类病态的痴狂,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公民的人格完善取决于仁爱之心的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加强、道德境界的提升和对必然性律令的敬畏。人类应该有所敬畏。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即对人的狂妄浅薄、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等予以合理规约。这种限制和规约,使人类不至于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进而才得以拥有自己的自然和精神家园,这有助于人类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特别是在人的主体性已得到极大张扬的今天,尤为必要。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畏伦理是人类用以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人们在它的约束下有所为或有所不为。

B.敬畏伦理是在人类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自然、社会、文化和历史的产物。

C.敬畏感始终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它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

D.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

【2】下列关于人类要有敬畏伦理的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

B.当今时代,一些人的敬畏感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逐渐弱化,这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C.敬畏伦理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也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D.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

【3】本文第二段和第五段都谈到了敬畏感的问题,它们的角度一样吗?说明理由。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比赛过后,教练希望大家重整旗鼓,继续以高昂的士气、振奋的精神、最佳的竞技状态,在下一届赛事中再创佳绩。

今年,公司加大公益广告创新力度,制作出一批画面清新、意味深长的精品,有效发挥了公益广告引领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

世界各国正大力研制实用的智能机器人,技术不断升级,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未来有望在多领域、多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赵老师学的是冷门专业,当年毕业时,不少同学离开了该领域,而他守正不阿,坚持致力于该专业的教研工作,最后硕果累累。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带来了活力,很多城市对未来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目前,快递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行业,快递服务虽不能说万无一失,但的确为百姓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句子中,与去以六月息者也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五百岁为春

B.以八千岁为春

C.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D.农人告余以春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下题。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讶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1】下面对诗歌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天空中的云影偶尔闪现在波心实在是不必惊讶更无须欢喜反衬出心与心之间的沟通的容易。

B.诗的下片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方向我们偶然地相遇又将匆匆地分别永无再见的希望。那些相遇时互放的光亮那些相遇时互相倾注的情意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C.黑夜的海上既烘托出一种广阔的空间又能衬托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这一中心。

D.诗中云——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或组构。

2诗的题目是偶然结合全诗内容理解这个词所体现的内涵。

3在这首诗中主要写了几组意象表现了什么主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