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读我国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和丙地的地质构造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形成乙地地貌的地质作用是________作用(内力或外力)。
(3)丁处地貌是________,形成该地貌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_。
(4)图中①、②、③、④所构成的水循环称作________循环。目前,人类主要通过改变________ (填数码代号)环节来影响水循环。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北半球的节气A__________B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当直射点位于A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太阳直射C时,赤道的昼夜情况是_________ ,过了这天,太阳直射点向______靠近(近日点、远日点)。
(4)今天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_半球,并向______点(填字母)靠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6年10月9日,中国“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在距地面约370 km的轨道成功对接后高速运行,下图为某摄影师抓拍到的“天神组合体”穿过日面的场景。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天神组合体”穿过日面的场景是一种“凌日”现象,在地球上看,太阳系中能产生“凌日”现象的行星是
A. 金星、木星 B. 水星、金星
C. 火星、木星 D. 金星、火星
【2】照片中的其他黑点属于某种太阳活动,它一般
A. 温度相对较低 B. 会影响地球无线电长波通信
C. 出现在太阳色球层 D. 以18年为一个活动周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世界局部区域不同时间沙尘空间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造成该区域沙尘扩散的主要因素是
A. 副热带高压 B. 信风 C. 西风 D. 季风
【2】当沙尘扩散如甲所示时,最可能的时间是
A. 1月 B. 4 月 C. 7 月 D. 10 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干燥度是指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表示气候的干燥程度。可能蒸发量是指在下垫面足够湿润条件下,水分保持充分供应的蒸发量。读中国部分区域干燥度等值线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据图分析甲处于干燥度等值线弯曲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海陆位置 B. 气温 C. 地形 D. 水温
【2】图中乙区域土地利用中的突出问题是
①土地荒漠化 ②土壤次生盐碱化 ③水土流失 ④土壤板结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关于该区域干燥度分布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沿北纬40度纬线由西向东气候干燥程度逐渐升高
B. 乙处比丙处干燥度变化慢
C. 本区域干燥度自南向北递增
D. 影响该区域干燥度分布最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左图为“泰国位置示意图”,右图为“泰国首都曼谷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泰国位于东南亚,其________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种植_______(粮食作物)。
(2)简述该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
(3)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请列举两个方面说明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 向陆地方向推进 B. 向海洋方向推进
C. 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 形成新的贝壳堤
B. 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 形成河口三角洲
D. 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 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 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 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 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下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 “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
C. 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
D. 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中M、N两地位于同一经线上,相距600千米,N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少于M地。读图完成下题。
一年当中,当N地降水明显多于M地时( )
A. M 地温和多雨 B. M 地白昼比N 地长
C. N 地受副高控制 D. N 地受西北风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