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江平原的沼泽已严禁再开发为耕地,下列关于沼泽生态功能,叙述错误的有:( )
A.调蓄洪水 B.净化水质
C.维持生物多样性 D.提供城市供水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甘肃省高一上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从河水补给角度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可理解为黄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
A.冰雪融水 B.地下水
C.湖泊水 D.大气降水
2.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后一句说的是哪种类型的水循环( )
A.海陆间循环 B.陆上内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三者都不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山西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8分)
(1)图中①、②、③三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向斜的是 。在地形上,该处为 ,向斜成为这一地形的主要原因是 属于背斜的是 在地形上,该处为 ,背斜成为这一地形的主要原因是 。
(2)图中④、⑤、⑥三处的岩石类型。为沉积岩的是 ,是在野外判断该类岩石的依据是 ,或有 ;为岩浆岩的 。
(3)促使水循环发生最主要的动力是 。图中所示水循环类型为 循环,该循环最容易受到人类影响的环节是 。下类各组合河流的水,均参与此类水循环的是
①亚马孙河 ②长江 ③黑龙江 ④塔里木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水循环的水汽输送量一般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受其影响,我国北纬40度线上从西向东依次出现的自然带是 — — ,体现了 地域分异规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陕西省汉中市一厂学校高二上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有一位外国朋友来到中国旅游后,感慨地说:“中国真大啊!短短的十几天内,没有登高山,就让我感受到一年四季的变化......”
1.这位游客出游的季节最可能是( )
A.春 B.夏
C.秋 D.冬
2.这位游客若乘火车,最可能途经的铁路干线是( )
A.陇海――兰新线 B.京哈――京广线
C.京广――京包线 D.浙赣――湘黔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陕西省汉中市一厂学校高二上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云南某地梯田规模巨大,级数最多的达5000级,现已成为中外闻名的观光景点。当初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持水土 B.发展旅游
C.利于浇灌 D.便于运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陕西省汉中市一厂学校高二上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东部季风区中,地形以大平原为主的自然地区是( )
A.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B.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C.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D.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省东台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下图分别为“非洲和中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共9分,每空1分)
(1)自然带④和⑤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带①到④的变化主要体现了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基础是_______;自然带⑤到⑦的变化主要体现了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基础是_______。
(3)图中③和⑦自然带的景观均以荒漠为主,其中③自然带所处地区由于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____(风带名称)控制,而降水少;⑦自然带所处地区由于_________,海洋水汽很难达到,而降水少。
(4)甲、乙两图代表两种不同的气候类型,其中与⑤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_____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省东台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某区域海陆分布图”,图中乙为纽芬兰岛,a、b是两支洋流。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乙岛附近海域为世界著名的( )
A.盐场 B.渔场
C.浴场 D.牧场
2.图中洋流a对甲地环境的影响是( )
A.增温增湿 B.降温减湿
C.增温减湿 D.降温增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南省岳阳市高一上期考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7年的6月7日,同学们都将信心十足地走进高考考场,为社会、父母和老师交上满意的答卷6月7日第一场考试顺利结束时,已近12时,此时的光照图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