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将梯形沿某一方向平移形成的几何体是

A.四棱柱 B.四棱锥

C.四棱台 D.圆台

【答案】A

【解析】将梯形沿某一方向平移形成的几何体满足棱柱的特征,上、下底面平行,全等,侧棱平行,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所以是四棱柱,故选A.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其社会关注度远远超过了学院式的中国哲学研究,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耸动效应和扩散力量,天下人皆知有国学,这就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中国哲学和国学是什么关系?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处置呢?

当下所说的国学,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它是对应着西学而得名的。在清末,国学表达的是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通过整体形式上的中西划界来拒斥作为本体的西学。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学院化的形式成为定局,国学研究被纳入到分而治之的学科体系当中。现代化的国学研究,基本上是用西学的方式来整理中国古代的典籍材料。这种书斋化、典籍化、材料化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和现实的生活已经完全脱钩,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固有形式了。所以,国学实际上扮演了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化演进的中间角色,是中学向西学看齐的中介形式而已。现代中国哲学研究同样也隐含了内在的双重含义——现代学术与民族传统。中国哲学所遵循的是西方式的学术标准和研究方法。作为研究科目,它的价值立场是中立的;但研究的内容又主要是儒、释、道之经典,这便很难与西方的体系相对应,在价值观上也强烈地表现出民族性的特征。近些年来,中国哲学的身份性被反复质询,原因就在于其研究范式的过分西化,人们越来越不满意于这种冰冷的研究方式,而特别强调所谓同情的理解,试图将中国人的生命世界和生活实践植入到相关的理论研究当中去。

这样,具有新的时代意味的国学出场,似乎可以补偿原有的中国哲学研究状况的缺憾,强化民族文化的特征,这就部分地形成了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峙。坚持中国哲学作为民族精神之载体的功能,就会批评纯学术立场与中国文化之精神无关,掏空了儒释道本来的精神生命。坚持中国哲学之现代学术立场就会批评前者的主张将价值问题与学术问题混为一谈,将个人感情掺入学术研究。这种分歧反映了中国哲学这一学科的身份混淆角色分裂

那么,要解决中国哲学双重身份的困境,是否就干脆彻底回到传统的诸子学、经学的形态中去呢?这恐怕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那样简单,至少传统方式或所谓的国学研究并不能代替现代以来的中国哲学,这是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看法。从历史上看,传统学术是在不断更新变化的,思想与文化的进步靠的是突破与创造,而不是泥古与守旧。就目前的现实而言,中西文化的深度融合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形而下的器物世界到形而上的精神世界,哪里没有西方的影子?如果一厢情愿强行剥离两者,这种努力只能是事倍功半甚或徒劳无功的。退一步来讲,国学也不是要回到传统的形态上去,因为从理念到方法都不可能完全去除掉现代化的印记,重要的是需要寻找各自的位置,发挥各自的优势,交互为用,并行不悖,从而形成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合力。

国学的兴起是和价值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主要以儒家经典为载体,废弃了

经典等于斩断了根脉,造成近代以来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漂浮感。要连接上儒家传统的血脉,

使其历久弥新,当代的中国哲学研究就不能不认真地对待新国学所标志的价值指向。由

此,国学义理的诠释较之传统文献整理的工作,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来讲,可能显得更

为重要。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学报》景海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是何种关系》,有删改)

【1】对文中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国学强化民族文化的特征以期补偿中国哲学研究状况,是造成对峙的原因之一。

B.坚持民族精神立场的一方认为,必须关注中国文化之精神,尊重儒释道本来的精神

生命。

C.坚持现代学术立场的一方认为,不应该将个人感情掺入学术研究,反对将价值问题

与学术问题混为一谈。

D.对峙的形成,体现了中国哲学这一学科已经角色分裂,学术研究与民族精神相

互对立,无法融合在中国哲学的研究之中。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儒释道的内容很难与西方化研究方法相对应,身份性被反复质询,因

而人们越来越不满意于这种冰冷的研究方式。

B.目前学者更重视中国哲学的价值,普遍认为传统的国学研究不能代替现代以来的中

国哲学。

C.现代化的国学研究,用西学的方式来整理中国古代的典籍材料,呈现书斋化、

典籍化、材料化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和现实的生活已经完全脱钩。

D.作者认为,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主要要做好对国学义理的诠释而不是文献整理工作。

【3】作者对彻底回到传统以解决中国哲学双重身份的困境的观点持什么态度?

为什么?根据本文内容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文章段运用叙事、写景、抒情的笔法写了滕王阁的壮丽及其周围的风光。

B.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两句表露出对人生短暂和功业未就的伤感以及自己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即直抒内心深层的伤感。

C.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两句实写作者远望长安、吴会的情景,运用双关的说法,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D.段写宴会的盛况,既有悲伤的人生感叹,又有乐观的壮志不易的感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成人的过度保护 导致孩子的过度依赖。孩子最初的依赖是源自于自身的柔弱, 时间长了就会造成主体意识的泯灭。这种结果的出现, 归结于孩子成长的需要, 多多反思我们成人是否过分关心。成人的包办代替 不能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会扼杀儿童的天性, 温室里永远长不出参天大树。

A

也许

所以

如果

还是

一定

进而

因此

B

必然

与其

不如

不仅

因为

C

可能

那么

既然

还是

即使

因为

D

甚至

当然

虽然

但是

所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吕氏春秋》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相近,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原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而,则为福矣 审:考察

B.乐正夔一足, 信:相信

C.夔于是六律 正:使……

D.是非之,不可不分 经:界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齐桓公闻管子鲍叔 以勇气闻诸侯

B.昔者舜欲乐传教于天下 其无礼于晋

C.子夏 纵一苇所如

D.人之与狗远矣 不至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证明察传观点的正面论据的一组是

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

乐正夔一足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

晋师三豕涉河

非也,是己亥也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举从狗到玃、母猴再到人这一事例,最终的目的是说明事物经过人们数传后把白说成黑把黑说成白这一道理。

B.作者在第二段论述时,使用的最为突出的手法是对比。不仅在说理时用正反对比,在举例时也用了正反对比。

C.作者提出了熟论验之以理的观点后,共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这三个例子,都包括有传言及对传言验证后所得出的真实情况。

D.察传即明察传闻之意。文中认为传闻中的事物往往有似是而非之处,应加以审验。文章多用故事为论据,生动有趣。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2)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3)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得到的截面是四边形,这个几何体可能是

A.圆锥 B.圆柱

C.球体 D.以上都有可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对语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

A.田园将芜胡不归?

译:家里的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

B.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译:探寻幽深曲折的山沟,也经过道路崎岖的山丘。

C.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译:富贵本非我愿,神仙居住的地方没法到。

D.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姑且顺着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再也不要怀疑什么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他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假如真有这么一个地方作为乡村旅游胜地请你为它设计一段旅游广告词。(40字以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A.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B.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矣。

C.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