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我国某绿洲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该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 )
A.保障城镇用水 B.开发水能资源
C.防止洪水泛滥 D.发展水产养殖
2.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
B.修建防渗漏灌渠,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
C.充分利用光照资源,大力种植棉花、可可
D.营造防护林,保护农田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福建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哪个大洲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 )
A.亚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福建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右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图中的板块边界是( )
A.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B. 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C. 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
D. 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2.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 )
A.东非大裂谷 B.日本群岛
C.华山 D.喜马拉雅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广东省揭阳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从19世纪后期至今,世界汽车产业中心经历了从欧洲到北美再到亚洲的变化过程。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世界汽车产业中心不断向中国转移,主要是因为( )
A.消费市场扩大 B.原料供应充足
C.劳动力廉价 D.技术水平较高
2.汽车产业中心的转移会使中国( )
A.环境污染加剧 B.就业压力增加
C.人口向内地集中 D.产业升级加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和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德国鲁尔区是世界上著名的传统工业区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鲁尔区钢铁产量占到全国70%左右,煤炭产量高达80%以上,在本国及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材料二 表1 德国鲁尔区煤炭、钢铁工业的变化
1957年 | 2005年 | |
煤矿(座) | 140 | 7 |
钢铁厂(个) | 26 | 4 |
煤矿工人(万人) | 47 | 4 |
钢铁工人(万人) | 30 | 约5 |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和核电的广泛使用,导致对煤炭的需求不断所减少;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出现,对钢铁需求量减少。鲁尔工业区从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中心的资源型生产基地,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环境优美的新型经济区。
(1)20世纪50年代以前鲁尔区发展成为欧洲最重要工业区的主要区位优势条件有哪些?(8分)
(2)鲁尔区经济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3)鲁尔工业区通过产业转型,实现了经济的再繁荣。阅读材料二、三,指出其发展经验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启示?(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结合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国家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①改善生态环境 ②增加木材产量 ③调整农业结构 ④增加农民收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主要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③抵御海风、海浪和暴雨的袭击
B.②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C.③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D.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广西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 过度围垦 B. 过度开垦
C. 过度放牧 D. 过度养殖
2.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D.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广西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地球上有昼夜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地球是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D.地球是个不规则的椭球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