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根据“世界某著名河流流域局部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 读图甲,L河流的名称为 ,发源于 (地形区)上 湖,
(2) 简要说明L1河上游地区降水丰富的影响因素。
(3) 读图乙并结合甲图,分别说明Q湖以下河段在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流量变化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出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
(4) 据图丙,描述该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度状况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5)L河流从源头到河口依次可以看到哪些自然景观?该景观变化主要反映了自然带的何种分异规律?
(6)下图中abcd四种气候在该区域大陆有分布的是__________(填代号),
(7)预测甲图右侧海域的面积将如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8)甲图右侧海域两岸少大型港口的原因是什么?
(9)L 河流域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 、 ,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是
在发展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 。
(10)本区域与我国的外贸合作极具互补性。分析这种互补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3-2014学年重庆市高三二诊模拟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24分)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水系分布图,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 材料:图中M河流河水年际变化小,具有“天旱年河水不少,多雨年河水不多的特点,每当夏季来临,图中南部地区的河流每天都会出现一次洪峰。
(1)简析图中M河“天旱年河水不少,多雨年河水不多”的自然原因。(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南部地区的河流“一日一峰”的形成原因。(4分)
(3)影响图中铁路N走向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图示区域农业生产类型是_________,该农业生产类型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有利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防止图中南部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1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分析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黄河源出巴颜喀拉山,于山东垦利县境入海。其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平方千米。黄河养育着中华民族,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材料一
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决口、改道最多的河流。春秋以前,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入海,河道无所约束,漫流改徙无定,时常多股河道并存。战国时期,黄河下游两岸筑堤,河道逐渐固定。由于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浊重,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汉文帝时黄河下游出现大规模决口。东汉初年,王景治河,随地势高低,截弯取直,修筑堤防,开辟了一条新的河道。其后,北方游牧民族人居黄河中游,大片土地由耕转牧,水土流失相对减缓。至唐末,800年间黄河下游河道相对稳定。
北宋初年,随着黄河下游河道逐渐淤高,出现悬河,“高民屋殆逾丈”。1128年,宋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于李固渡扒开河堤。黄河决口,东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为入淮。此后七百多年间,黄河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夺淮入海,多次决口、改道,改变了黄淮平原的原有水系。水患遍及黄淮平原,洪水吞没大片土地,夺去千百万人的生命和财产。洪水过后形成的许多沙丘和沙坡,吞噬大量农田、房屋,淤没城市,淤塞运河,阻塞交通。明清时期,黄淮平原“农业生产日趋衰落,成为全国贫困地区之一”。
——摘编自邹逸磷《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1)概括指出北宋之前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为什么明清时期黄淮平原“农业生产日趋衰落,成为全国贫困地区之一”?
(3)据《河防一览》记载,黄河平时“沙居其六”,伏汛时“水居其二”,试说明原因。
(4)自开封以下的黄河河段向东北流入渤海,与南下夺淮入海相比会新增一种水患。指出该水患的名称并说明其发生的季节与原因。
材料二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是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然而,1972年后的26年间黄河有21年出现过断流现象。断流严重影响了黄河两岸的生态系统和人民的生产生活。
据有关方面研究,黄河断流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气候趋于干旱、中上游过度用水、管理不善等因素有关。
长期以来,黄河管理以防洪治理为主,水资源“自由取用”,优先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需求而忽视生态系统的需要。随着“生态水”理念的提出,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为主旨的新的分水方案,原国家计委、水利部联合颁布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授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黄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199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式对流域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变以往的“以需定供”为“以供定需”,根据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优化配置水资源。
2000年以来,在气候条件大体不变的情况下,黄河已经连续8年未断流。黄河已逐步重现往日奔腾不息的风采。
(5)运用政治常识分析政府在解决黄河断流问题上所起的作用。
(6)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是由不同部分构成的复杂整体,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7)结合材料,分析黄河水资源利用的实践与观念创新的辩证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15分)
材料一: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至此我国共有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喀什六个经济特区。喀什经济特区地处亚欧大陆中心,边境线长达98 2公里,有多个国家与之接壤。图1为我国六大经济特区分布图。
图1
材料二:图2a:新疆南部(南疆)地区主要城市及水系分布图
图2b:海南岛主要城市及水系分布图
图2c︰a图中M古城遗址附近古河床沉积物剖面图。四个时期古河床沉
积物按颗粒大小排列的顺序是:②>④>③>①
74.喀什经济特区同其他经济特区相比,在海陆位置上最大的不同点是____ ;近年来,喀什经济特区边境贸易发展迅速,其有利条件是____ 。
75.根据古河床沉积物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特点(图2c),可以推测M古城地区河流径流量最大的时期是 (填序号),判断的理由是____ 。目前,该地的主要生环境问题是__ ,最有效的治理措施是____
。
76.分别说明南疆地区、海南岛水系的流向特点及形成原因。
____ ____ ____ 。
77.试分析影响南疆地区发展绿洲农业、海南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的自然条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和相关示意图,并分析回答:
2001年4月7日,吉林白城北郊岭下镇发生了一次强沙尘暴,据电视台介绍这次沙尘暴从早上7点10分开始到晚上7点才结束,涉及内蒙古的中部、东部,黑龙江南部和吉林大部。
不同沙区开发利用方式对风沙化的作用
利用模式 | 沙区情况或投入 | 土地利用对风沙化的影响 |
单一农作物 | 流动或固定沙丘 | 加速或启动土地风沙化过程 |
营造片林 | 一般投入 | 保护土地不受风沙化影响,并可使受风沙化影响的土地风沙化过程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
网格网络化混农林 | 无投入 | 保护土地不受风沙化影响,并可使受风沙化影响的土地风沙化过程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
(1)近两年象这样受沙尘暴影响的还有__________、陕西、山西等,其根源是这些省市区位于强劲的__________风的下风向。
(2)按干湿区的划分,我国沙漠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区和__________区。
(3)我国沙漠地区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冬季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要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
(4)A地沙漠名称是__________,B地沙漠所在区的外围是四大牧区之一的__________区。
(5)我国沙漠地区不断扩大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6)在“农田防线示意图”中沙丘上空的风向画上箭头。
(7)图中显示的固沙措施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而言,我国为防止这一地区沙漠的南移已营造了“三北”防护林带,该防护林带的生态效益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图中沙生植物为与环境相适应表现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农田防线示意图”所表现的地区应分布在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省级行政区划)地区。
(9)最近我国决定提高自来水价格,其根本原因是为了增强人们的______________意识,而计划建设的跨流域调水工程“_______________”,主要解决_______________流域的水资源紧张。
(10)“不同沙区开发利用方式对风沙化作用”表格中,在沙丘上种植单一的农作物,为什么会加速或重新引起土地风沙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植成片林与网格网络化混农林相比,不足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建立网格网络化混农林农田,除与成片林具有共同优势外,还实现了农业与林业的_________________。
(12)此外该地区还可以采用_________方式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A)发展水产业 (B)果粮间作 (C)主体农业 (D)基塘农业
(13)试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正确的,用相应的字母填入下列结构框图中。(每空只能填一项)
(A)土地盐渍化 (B)下游季节河水位上升 (C)下游季节河径流量减少
(D)绿洲沼泽化 (E)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