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分析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时要结合天气、气候特点;淮河流域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根据夏季风移动规律,雨带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移动到江淮地区,该地区进入梅雨季节,7、8月份雨带推移到北方,该地区受副热带高压脊控制出现伏旱天气;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应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解答.
解答 解:淮河流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决定了旱涝多发,先涝后旱的特点.根据夏季风移动规律,雨带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移动到江淮地区,该地区进入梅雨季节,降水较多,引发洪涝,加之当地的地形、水系特点,涝灾严重.7、8月份雨带推移到北方,该地区受副热带高压脊控制,降水较少,易出现旱灾.
旱涝灾害的防治从上、中、下游三个河段入手,综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不同河段采取不同措施,上游以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修建大坝为主,中游修建防洪蓄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新河道.
故答案为:
原因:6月中旬到7月中旬,淮河流域常受锋面雨带的影响,暴雨集中,历时长,加上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下游河道淤塞,出海口少,泄洪不畅,易发生洪涝;到了7月中下旬,锋面雨带移到我国北方地区,淮河流域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多晴热天气,形成伏旱.
措施:上游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中游利用洼地修筑蓄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新河,分散洪水水流;在各大支流修建水库,同时提高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6月份重点调蓄洪峰径流,为7月份抗旱提供水源;加强预报、监测,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点评 题考查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要结合图表提供的信息答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甲-山地成因与喜马拉雅山相同 | B. | 乙-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 ||
C. | 丙-岩层受到挤压断裂抬升成山 | D. | 丁-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M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大水漫灌洗碱 | |
B. | N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退耕还牧 | |
C. | P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力植树种草 | |
D. | Q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