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13.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气候,造成淮河流域水旱灾害频繁出现,并呈现旱涝交替的特点.每年的6、7月份是该河流域旱涝灾害多发期,常常从洪涝急转为干旱.读图回答问题.

分析6、7月份淮河流域的旱涝灾害常发生急转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分析 分析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时要结合天气、气候特点;淮河流域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根据夏季风移动规律,雨带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移动到江淮地区,该地区进入梅雨季节,7、8月份雨带推移到北方,该地区受副热带高压脊控制出现伏旱天气;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应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解答.

解答 解:淮河流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决定了旱涝多发,先涝后旱的特点.根据夏季风移动规律,雨带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移动到江淮地区,该地区进入梅雨季节,降水较多,引发洪涝,加之当地的地形、水系特点,涝灾严重.7、8月份雨带推移到北方,该地区受副热带高压脊控制,降水较少,易出现旱灾.
旱涝灾害的防治从上、中、下游三个河段入手,综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不同河段采取不同措施,上游以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修建大坝为主,中游修建防洪蓄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新河道.
故答案为:
原因:6月中旬到7月中旬,淮河流域常受锋面雨带的影响,暴雨集中,历时长,加上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下游河道淤塞,出海口少,泄洪不畅,易发生洪涝;到了7月中下旬,锋面雨带移到我国北方地区,淮河流域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多晴热天气,形成伏旱.
措施:上游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中游利用洼地修筑蓄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新河,分散洪水水流;在各大支流修建水库,同时提高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6月份重点调蓄洪峰径流,为7月份抗旱提供水源;加强预报、监测,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点评 题考查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要结合图表提供的信息答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如图为城市某功能区一天内不同时段的人口流动状况,该功能区是(  )
A.商业区B.住宅区C.工业区D.行政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图,读图.图中(  )
A.甲-山地成因与喜马拉雅山相同B.乙-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丙-岩层受到挤压断裂抬升成山D.丁-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影响图中1月0℃等温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
A.河流B.大气环流C.太阳辐射D.地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影响⑥地降水主要因素的是(  )
A.海陆位置B.大气环流C.地形D.洋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图中戊点的地形可能是(  )
A.天坑B.鞍部C.山顶D.陡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读某季节亚洲季风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A为印度低压(高或低)气压中心,说出判断理由.
(2)该季节,南亚盛行西南季风,试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描述符合P、Q、M、N四地当地实际的是(  )
A.M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大水漫灌洗碱
B.N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退耕还牧
C.P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力植树种草
D.Q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