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50年规划,50年建设,5000亿元投资一一中国南水北调工程,注定要被历史冠以“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按规划建成后,将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域相互连接,从而构建起“四横三纵”的中国水利地理版图。读南水北调工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图5一16
(1)三峡工程位于长江____游(上、中、下),修建以后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有何好处?
(2)长江径流量远大于黄河径流量的主要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南水北调是为了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是________,形成该特征的气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推算,到2030年,黄淮海平原年缺水量为理00亿立方米,通过南水北调依然不能达到供需平衡,针对这种情况,除调水外还应实施的对策有哪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以下两图,回答:
1.地下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省区主要集中在 、 流域。
2.根据“中国各省区年地下水资源分布”图归纳我国地下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 、 、 。
3.地下水丰歉程度除与气候因素有关外,还与地形地貌密切相关。上图中字母A代表的省级行政区简称是 ,该省区与周围邻省相比,地下水资源较少,原因与该省区广布 地貌有关,这种地貌所在地区的岩石为可溶性岩石,渗水性很强,地下水易渗漏。
4.我国各省区中降水量稀少,但地下水资源极丰富的是 。请举一例说明当地人民是如何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下水的?
5.我国东部省级行政区中,地下水严重缺乏的是 ,请联系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地下水资源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0年上海市虹口区高三第二次模拟地理卷 题型:综合题
读以下两图,回答:
1.地下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省区主要集中在 、 流域。
2.根据“中国各省区年地下水资源分布”图归纳我国地下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 、 、 。
3.地下水丰歉程度除与气候因素有关外,还与地形地貌密切相关。上图中字母A代表的省级行政区简称是 ,该省区与周围邻省相比,地下水资源较少,原因与该省区广布 地貌有关,这种地貌所在地区的岩石为可溶性岩石,渗水性很强,地下水易渗漏。
4.我国各省区中降水量稀少,但地下水资源极丰富的是 。请举一例说明当地人民是如何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下水的?
5.我国东部省级行政区中,地下水严重缺乏的是 ,请联系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地下水资源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3-2014学年广东省高三上学期期中段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32分)水资源问题是21世纪的热点话题之一,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我国每年的 3月22日所在的一周,定为“中国水周”,2013年“中国水周”的主题是“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材料一:世界各大洲的径流总量和人均径流量表(除南极洲外)
|
欧洲 |
亚洲 |
非洲 |
北美洲 |
南美洲 |
大洋洲 |
径流总量(立方千米) |
3100 |
131900 |
4225 |
5950 |
10390 |
1965 |
人均径流量(立方米/人) |
2100 |
1960 |
5500 |
7640 |
21000 |
27800 |
材料二:中国主要河流人均径流量比较图
材料三:江苏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水资源利用情况对比表
省级 行政区 |
人均用水量 (m3/人·年) |
人均生活 用水量 (m3/人·年) |
人均生产 用水量 (m3/人·年) |
农田灌溉亩 均用水量 (m3/亩·年) |
万元GDP 用水量 (m3/万元) |
江苏 |
610 |
70 |
540 |
446 |
570 |
宁夏 |
1780 |
26 |
1754 |
1352 |
4000 |
(1)一个地区的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取决于 和 的对比关系。根据材料一可知,径流总量最大的是 洲,人均径流量最小的是 洲。大洋洲径流总量最小但人均径流量却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6分)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我国人均径流量分布的空间差异 ,主要原因是 。针对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问题,可采用 的措施来解决,在水循环环节中,它是通过改变 来达到目的的。(8分)
(3)与“长城”一起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的另一工程是 ,它贯通了材料二中所示的 、 、 、 四大水系,该工程为我国正在投资建设的 工程提供了便利。(8分)
(4)根据材料三,分析江苏和宁夏两省区在水资源利用结构上存在的差异。(4分)
。
(5)根据材料三,分析宁夏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比江苏多的自然和人为原因。(6分)
自然原因 。
人为原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