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0分)
(1)中各字母所在的气压带名称是:
A ;B ;C ;D 。
(2)在气压带中,动力原因形成的是 。 (填字母)。
(3)写出各风带的名称:
A→B: C→B: C→D:
(4)极锋是哪两个风带的气流交汇而形成的 ; 。
(1)A极地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副热带高气压带 D赤道低气压带
(2)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
(3)A→B:极地东风带 C→B:中纬西风带 C→D:东北信风带
(4)盛行西风(中纬西风) 极地东风
【解析】
试题分析:
(1)对于全球性大气环流应在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去理解记忆。
(2)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有两个: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热力因素指因受热多少而形成的气压带,比如赤道低气压带,因赤道附近受热多,形成低气压带,极地地区因为寒冷低温,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气压带。
(3)30°附近高空有来自赤道高空的气流集聚,迫使空气产生下沉运动,在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60°附近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相遇,相对暖而轻的西风气流爬升到高空,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该两个气压带为动力因素形成。
(4)冷暖气团相遇会形成锋面,所以极锋形成在60°附近,为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
考点:考查全球性大气环流的基本知识。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届广东省高三12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丹麦略图。
1.丹麦风电占总发电量的20%。该国风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盛行西风强盛 B.极地东风强盛
C.飓风登陆频繁 D.季风环流旺盛
2.影响丹麦农业区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热量
C.水源 D.土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重庆复旦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读季风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两图中为1月份的是_______图,判定理由是______________。
(2)东亚季风: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该地冬季受_______高压控制,盛行_______季风,受其影响形成_______,气候特点;夏季盛行_______季风,受其影响形成_______的气候特点。
(3)南亚季风:冬季盛行_______季风;夏季盛行_______季风,其成因既与_______,有关,也与_______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重庆复旦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关于晨昏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始终与经线圈重合
B.太阳高度等于0°
C.晨昏纸上时刻必然是6点或18点
D.太阳高度等于9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重庆复旦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以下四个城市中,太阳年辐射总量最贫乏的是( )
A.拉萨 B.乌鲁木齐
C.海口 D.成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一上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板块分布示意图(甲图)及板块碰撞示意图(乙图),回答下面问题。
1.喜马拉雅山脉是图中的______和_______板块相撞而成的(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④、⑤
2.台湾岛地处两大板块交界处,是地震多发区。这两大板块是( )
A.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 B.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一上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面问题。
1.对流层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
A.①辐射 B.②辐射
C.③辐射 D.④辐射
2.地面增温的主要来源是( )
A.①辐射 B.②辐射
C.③辐射 D.④辐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二上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读东亚部分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A、B两国首都气候特征的不同点是 。
(2)C半岛地形多山,整个地势特点是 ,判断依据是 。
(3)为何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四川省南充市阆南西三校高三9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某区域的地理事物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若该河流分布在我国,影响该地区典型自然植被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大气环流
C.洋流性质 D.冬夏季风
2.下列地理过程最能反映该地区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是:( )
A.坡地垦荒→水土流失→农业减产
B.围湖造田→湖泊萎缩→洪涝频发
C.大水漫灌→地下水减少→地面下沉
D.过量引水→河流干涸→绿洲萎缩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