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材料1: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1月10日上午11时55分(北京时间11日0时55分),美国铱星33与俄罗斯已报废的宇宙-2251卫星在太空相撞,地点位于西伯利亚上空490英里(约790千米),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发生卫星相撞事故。

材料2:“铱星33与宇宙-2251 号卫星相撞示意图”。

7.图中“铱星33与宇宙-2251号卫星”的运行方向可能为(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下列关于上图中甲、乙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可能为夜,乙可能为昼   B.甲可能为昼,乙可能为夜

 C.甲可能为11日,乙可能为10日   D.甲可能为10日,乙可能为11日 

9.卫星相撞后,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导致卫星通讯暂时中断 B.导致GPS接收机失灵

 C.产生大量太空垃圾威胁航天安全 D.引发人类抢占宇宙空间资源的热潮

 

D  B  C

依据图中卫星相撞地点和地球自转方向可推测卫星运行方向应为箭头②④。若图中阴影区和非阴影区为日期范围,其分界线应与经线重合,而图中的分界线与经线有一夹角。由卫星相撞时间为1月10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极点周围有极夜现象发生,则甲(阴影)应为昼半球,乙(非阴影)为夜半球。卫星相撞会产生大量太空垃圾。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材料,完成1~6题。

材料一:2007年10月24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19时09分,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嫦娥”奔月旅程正式开始。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卫星准确落入月表指定区域,成功完成硬着陆。

材料二:月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均为自西向东,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相同,为27天7小时多。

嫦娥一号绕月飞行中,大约经历的昼夜交替次数是

  A.494   B.482   C.18   D.30

下列关于月球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月球上昼夜温差比地球上大   B.月球上昼夜交替比地球快

C.月球上看太阳西升东落       D.初一看到的是月球正面,十五看到的是月球反面

嫦娥一号撞击月球表面时

  A.会产生大量太空垃圾             B.减缓月球的自转速度

C.主动撞击,碎片受月球吸引,不会成为太空垃圾   

D.燃料耗尽,受月球吸引,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撞击

从嫦娥一号传回的月球照片显示,月球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月坑,这些月坑是

A.人类发射的月球卫星撞击而成的  B.月球上火山喷发形成的  

C.大量陨石撞击而成的            D.月球上的岩溶地貌

嫦娥一号成功发射时与成功撞击月球时相比

     ①地球公转速度要快        ②地球公转速度要慢 

③北京的昼夜长短差别较小  ④北京的昼夜长短差别较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嫦娥一号成功发射时与成功撞击月球时相比

  ①发射时北京已进入夜晚        ②撞击时北京已进入夜晚

③发射时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④撞击时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2008年3月3日,围绕加强资源、能源合理利用,扩大贸易市场等问题,湄公河流域有关国家领导人召开了第三次经济合作会议。随着“2010东盟和中国联合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形成,一个将近20亿人口的世界最大市场和自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将出现在世人面前。

材料二:加快北部湾经济区的全面开放开发,将极大地促进环北部湾经济圈(图1)的崛起 ,使环北部湾经济区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之后引领中国经济加速发展的“第四大经济圈”。

1.图中甲地以“三江并流170余千米而不交汇”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三江并流”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有

①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  ②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③流水侵蚀作用  ④冰川侵蚀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2.湄公河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结合该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分析该河流域经济开发的资源优势

①水资源 ②水能资源  ③旅游资源  ④土地资源  ⑤石油资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⑤  D.②③④

3.与同属于南部沿海的“珠三角”相比,北部湾经济区的区位优势主要是

A.地理位置优越,现代化交通便利

B.区域内资源丰富,油气、生物等海洋资源丰富,森林、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丰富

C.面向东南亚和港澳地区,国际协作条件好

D.劳动力丰富且素质较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2005年1月6日零时02分,随着一声男婴的啼哭,中国内地第13亿名小公民在北京市妇产医院诞生,当日被确定为中国十三亿人口日。

材料二:国家人口计生委数据统计,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已经升高到119.92∶100,与正常值106∶100相比有严重偏离。

材料三:专家称,中国人口以每年1 000万的速度增长,也就是说10年就有1个亿的新增人口,这样推测再过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极限。

1.有关我国人口目前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②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 ③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较低 ④属于人口增长模式的传统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是(  )

①传统观念的影响 ②医疗技术手段的提高 ③生活水平的提高 ④人为控制遗传基因

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3.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会导致(  )

①人均收入降低 ②大量人口移民国外 ③生态破坏,环境质量下降 ④人口老龄化问题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赵丰2010年3月2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应尽快以太湖平原和江苏省苏南地区为核心的“中国蚕桑丝织”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确立“中国蚕桑丝织”在世界上的原创地位。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吐鲁番盆地在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方面,有许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在我国的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是在两个不同的区域上,其根本原因是 ( )

A.纬度差异巨大    B.空间距离遥远

C.中间相隔更多地形区 D.整体状况区别明显

2.两地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是( )

A.太湖平原土地减少,吐鲁番盆地劳动力不足

B.太湖平原土壤贫痔,吐鲁番盆地土壤矿物质缺乏

C.太湖平原土地租金过高,吐鲁番盆地距离市场过远

D.太湖平原气象灾害多发,吐鲁番盆地过于干燥

3.两地农业的发展方向分别是(  )

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以农耕业为主

B.太湖平原注重发展外向型农业,吐鲁番盆地立足于干旱农业

C.太湖平原突出农业技术的投人,吐鲁番盆地保持自然农业模式

D.太湖平原改水田为旱地,吐鲁番盆地注意灌溉农业的发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