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读下列“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问题。

小题1: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是
A.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B.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C.煤炭、天然气和水电
D.天然气、石油和水电
小题2:图中为降低运输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坑口电站”最适宜建在
A.①线路
B.②线路
C.③线路
D.三条线路均可

小题1:C
小题2:A
本题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
小题1:①表示西电东送的北通道,主要是把山西、陕西、内蒙古的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②表示西气东输;③表示西电东送的南通道,主要是把珠江上游的水电送往珠三角。
小题2:由于①线的能源输出地,煤炭资源丰富,但铁路的外运能力不足。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多选题

我国已建成西气东输一线、二线工程,该工程的建设对我国东部地区的积极意义有:
A.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B.缓解能源紧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C.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质量D.增加就业,改善土地的荒漠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读不同国家产业变化过程的示意图,回答问题。

小题1:甲类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B.劳动力C.技术D.交通
小题2:由上图可知
①I类国家工业发展早,科技水平高     
②Ⅱ、Ⅲ类国家往往牌不利地位
③伴随着产业转移过程,Ⅱ、Ⅲ类国家环境污染可能加重
④Ⅱ、Ⅲ类国家产业升级速度取决于I类国家  
⑤市场是产业升级的动力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⑤
小题3:我国在产业调整中应该
A.加快乙类产业的引进,推进工业化进程
B.加快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C.与I类国家分工合作,集中发展甲、乙两类产业
D.只接纳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A.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问题
B.连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以发展航运
C.利用流域间的落差发电
D.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图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
①为资金②为技术③为劳动力④为原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小题2:关于两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
②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
③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
④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城市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2011年1月1日A国开启阀门,向B国进行资源跨区域调配,据图判断所调配的资源是   
A.水资源B.木材C.石油D.煤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图为“资源跨区城调配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2题。

小题1:关于图中序号 ① 代表的资源及调配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自流引水,能源消耗少
B.①②③中,①沿线的气候变化最大
C.主要牵涉工程问题,不会出现生态问题
D.沿途水质的保护也是调配能否成功的关键
小题2:关于图中②③资源调配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②资源的调配促进东部地区发展有色金属的冶炼工业
B.②资源调配加重了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
C.③工程调配的资源其形成与地形、气候关系密切
D.③工程调配的资源主要是蔬菜、花卉和木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料显示,全球已完成了三次大规模的跨国和跨地区的产业转移,目前是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读全球某产业转移路径及趋势图回答。

小题1:该图所反映的产业最有可能的是(   )
A.石油加工业
B.航空航天业
C.汽车生产研发业
D.加工制造业
小题2: 我国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正成为第四次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之一,主要的原因是(   )
A.劳动力成本优势
B.技术力量强
C.原料、资金丰富
D.市场环境优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自20世界80年代以来,香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大量迁入内地。回答39-40题。
小题1:这种产业迁移
A.是第三产业的迁移B.是技术指向型产业的迁移
C.阻碍了迁入地的城市化进展D.可能对迁入地的环境造成污染
小题2:香港制造企业迁移的原因有:
①香港地价较高 ②内地服务业发达 ③内地工资水平较低 ④香港人工数量剧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