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读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图a)和亚洲季风环流图(图b),回答问题。

(1)说出A气压带名称及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类型及特征。

(2)B风带名称为 。画出B所在风带的风向。

(3)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处于如图a所示位置时,图示表示北半球的季节为 ,(冬或夏),亚洲季风环流为图b中 (填甲或乙)所示,此时东亚地区的风向为 ,东亚季风形成的原因是 ,南亚地区的风向是

(4)此时亚欧大陆上亚洲高压切断了 的控制。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广东汕头金山中学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中①②③是甲、乙、丙、丁四地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据此回答下题。

22.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

A. 甲 乙 丙 丁 B. 乙 丁 甲 丙 C. 丙 甲 丁 乙 D. 丁 丙 乙 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北京昌平临川育人学校高一上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1.上图所示四个箭头中能正确表示该纬度带近地面盛行风向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大陆西岸常年受该纬度带盛行风影响的气候类型是 ( )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3.气压带a控制下的地区天气特征是 ( )

A.高温多雨 B.温和少雨 C.温和多雨 D.高温少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甘肃兰州新区舟曲中学高一上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读“南美洲轮廓图”,完成下列要求。

(1)下列四幅降水柱状图中,能正确反映③地和④地降水状况的分别可能是________图和________图。

(2)比较①地与②地气候的差异(气候类型、成因、特点)。

(3)④和⑤两地位于同一纬度,但气候类型明显不同,试分析其成因。

(4)结合④和⑥两地的纬度位置,判断两地气压带和风带对两地气候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甘肃兰州新区舟曲中学高一上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的“丙气压带”是指(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副极地低气压带

2.根据图中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A受丙气压带影响,撒哈拉沙漠炎热少雨

B甲风带季节移动,形成南亚的夏季风

C受乙风带影响,西欧地区全年温和湿润

D受丙气压带和乙风带交替控制,新西兰形成地中海气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甘肃武威第十八中学高一上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图为近地面某气压场中的受力平衡的风向图,图中字母a代表的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地转偏向力 C.摩擦力 D.近地面风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甘肃武威第十八中学高一上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当地球公转运行到近日点附近时( )

A.公转速度较快 B.公转速度较慢

C.北半球正值春季 D.南半球正值秋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四川龙泉中学、温江中学等五校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读“大气的热力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这三者中_____(填字母)为短波辐射。

(2)字母D表示大气的___________作用。E表示大气的___________作用,它具有__________性。

(3)F作用的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很大关系,下列选项中F作用最大的是____________。

①草地②耕地③海洋④沙地⑤冰雪

(4)D、E作用可以概括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___作用;C作用可以概括为大气对地面的_____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甘肃天水第二中学高二上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读山西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图,回答:

(1)改革开放初期,山西产业结构特点是_________,不仅效益低下,还带来了严重的______问题。

(2)从图中可以读出山西省的三条产业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条产业链都以______开采为出发点。

(3)山西省构建三条产业链结合了__________、__________等资源优势。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