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分析说明我国园林的构景手法。?
(1)北京颐和园园内西北部是万寿山,南部是昆明湖。园林山环水绕,建筑绚丽多彩,风景极为壮丽。?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海豫园翠秀堂,乃尽端建筑,厅后为市街,面临大假山,深隐北麓,人留其间,不知身处市嚣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园林建亭须略低山巅,植树不宜峰尖,山露脚而不露顶,露顶而不露脚,大树见梢不见根,见根不见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观园入园便有假山挡在面前,只微露羊肠小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当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容纳多少水,主要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桶板究竟多长。如
果各块桶板的长度并不相等,那么,木
桶容纳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桶板。
这就是所谓的“木桶效应”。
(1)假如各块桶板代表影响环境人口
容量的不同因素,其中决定环境人口容
量的首要因素是__________;而______
决定消耗数量。
(2)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资源的种类,那么该地区或国家的环境承载力将取决于数量_____的资源种类。就我国西北地区而言“最短的木板”可能是______资源。
(3)人类获得的资源与_____因素关系最密切。这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环境人口容量具有______和______的特点。
(4)一般而言,某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______于人口合理容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思维拓展题)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1亿之内,一般在7000万以下。康熙初年,有记载的人口为1.9亿,到乾隆年间,人口增加到3亿。开发边陲,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番薯、玉米,中国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生活习惯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材料二 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我国东西部人口密度之比接近9∶1,与1990年的7.5∶1相比,东西部人口分布更加不均匀。
(1)乾隆年间的中国能养活今天的13亿人吗?为什么?(3分)
(2)中国人若以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为主,乾隆年间的中国能养活今天的13亿人吗?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我国东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为什么第五次人口普查东西部人口分布更加不均匀?(4分)
(4)从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出发,分析能否向西部进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为什么?(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1: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环渤海京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后,“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拉开了序幕。“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以上海为中心,沪宁、沪杭(甬)为两翼的城际轨道交通主构架,覆盖区域内主要城市,基本形成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1至2小时都市圈。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城际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815千米。
材料2:“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规划示意图。
(1)填出图中铁路轨路线的名称:A________铁路;B________铁路。
(2)“长三角”地区城际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说明了影响交通区位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3)“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不同于既有的沪宁、沪杭铁路线,也不同于城市内的地铁和轻轨,原因是( )
A.城际轨道交通属于高科技,专门运输高科技产品
B.城际轨道交通功能定位是运送城际旅客和区域性快速运输专网,实行公交化运行
C.城际轨道交通主要服务于外来人口,特别是应对民工的流动
D.城际轨道交通一般对市内外交通有冲击作用
(4)简述“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的重大意义。
(5)规划中的苏嘉线不再绕道上海,你认为此举可带来什么经济效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3-2014学年四川省乐山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查研究考试文综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三 上述两个材料中,④地位于世界著名海洋公园麦夸里群岛,该群岛是从海洋深处逐渐升出海平面形成的,为火山岛,平均海拔约240米。下图为麦夸里群岛典型景观照片。
(1)自然环境要素相互联系,从而体现出整体性的特征。根据材料一、二,举一例说明材料一左图中两大岛屿整体性的突出表现,并说出形成该整体性的主导因素。(4分)
(2)比较①、③两地气候特征差异,并分析原因。(10分)
(3)相对于②地所在岛屿河流,麦夸里群岛河流发育程度(高或低),请分析最主要的两个原因。(6分)
(4)材料一左图中最大岛屿东、西部河流特征差异显著。相对于P河上游,Q河上游河流向下和向源头侵蚀能力,请分析原因。(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0103 期中题 题型:材料分析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