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博格达峰北坡自然带丰富完整,是体现垂直地带性规律的典范,其形成因素最不可能的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D、海拔高度
考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
专题:
分析:在山区,气温和降水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土壤和动物类型的组合.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叫做垂直地域分异.造成这种分异的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变化.山地的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博格达峰北坡自然带丰富完整,是体现垂直地带性规律的典范,影响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拔高度和大气环流.
解答: 解:A、山地的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故不符合题意;
B、博格达峰北坡自然带丰富完整与海陆位置无关,故正确;
C、天山博格达峰北坡位于西风带的迎风坡,山地针叶林的分布与该因素有关,故不符合题意;
D、山地的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高山林线是划分高山区景观类型的重要生态界线.林线植被生长在其生态适应的极限处附近,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而且受到人为的干扰少,是研究植被-气候关系很好的场所.下图为全球部分山脉、山地高山林线海拔高度示意图.

材料二:印尼等地非法采伐林木和非法木材贸易活动猖獗,对森林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1)我国某地理科考队于2011年9月从太白山(秦岭主峰)北坡的山脚出发攀登太白山,沿途依次经过
 
 
 
等自然带后,在海拔3 400米的林线结束后出现了稀稀落落的红杉与灌丛组成的生态交错地带,在海拔3 500米以上是草地,海拔3 600米以上出现寒冻碎石带.
(2)结合材料一分析全球范围内高山林线海拔的分布规律.
(3)除了乱砍滥伐,造成印尼森林资源破坏的原因还有哪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上海B、安徽C、湖南D、河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突破6亿吨,实现“十连增”,在连年丰收的背景下要更加强调“粮食安全”.2013年我国进口粮食超过7000万吨,进口量占我国总产量的约12%.在7000多万吨进口量中,谷物进口近1400万吨,大豆约5800万吨.其中,主要从美国进口大豆.
材料二:亚太地区略图如图.

材料三: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政策以来,孝感市首个“家庭农场”将于2013年4月竣工开业.该农场以无土栽培有机蔬菜、瓜果为主,兼顾家禽家畜、水产养殖,采用循环经济生产模式,以“养为种供肥料、种为养供饲料、水肥循环再利用”的方式,生产绿色有机蔬菜、瓜果等农产品,为本地居民提供无公害产品和为附近游客提供采摘观光服务.
(1)与我国黑龙江省相比,美国大豆带发展大豆生产有哪些有利条件?
(2)从美国进口大豆,如果从中国出发什么季节最适宜,为什么?
(3)请从循环经济角度,用示意图表示该家庭农场的生产过程,并简述其优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1:图1为吐鲁番盆地及周边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图2为沿甲图中MN线绘制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材料2:图3为我国年太阳辐射能分布图

(1)比较图1中M、N两坡向自然带分布特点的主要差异,并说明差异形成的原因.
(2)试分析我国西北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该森林类型可能是(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如图所示的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形成图中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的基础是(  )
A、地形B、水分C、热量D、土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沿图中甲乙线,从甲至乙地理事物的变化正确的是(  )
A、高寒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地势第一级阶梯、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
C、干旱、水土流失、台风
D、青稞、小麦、水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