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顾炎武的《郡县论》认为郡县制是政治最大的弊端,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郡县制是皇帝最大化自己权力和利益的手段,所谓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中央专权钳制之下,地方社团和地方官毫无积极性可言,致使民穷国弱,而振兴国家的办法就是分权给地方,让地方社团强盛,授地方官以实权,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以厚民生和强国势。

——摘编自彭小瑜《以政治人类学质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材料二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的君主是人民的寇仇,是独夫,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主张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君权。这种学校具有对天子直言政有缺失,公其非是的职能,类似于近代的代议机构。他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从而实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理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揭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弊端的出发点及其所倡导的振兴国家的途径。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顾炎武和黄宗羲论述问题的角度的异同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黄宗羲思想的进步作用。

【答案】出发点:抨击君主专制下的中央集权。

途径:中央分权给地方,给予地方官实权。

(2)相同点二者都针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不同点顾炎武是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角度分析郡县制的弊端的,而黄宗羲则是从君主专制的角度分析政治制度的弊端的。

(3)进步作用:冲击了君主专制制度,针对时弊提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思想主张,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解析】本题考查明末清初进步的儒学思想。

第(1)问,依据材料“郡县制是政治最大的弊端……郡县制是皇帝最大化自己权力和利益的手段……中央专权钳制之下”,概括得出顾炎武抨击政治制度的弊端以抨击君主专制下的中央集权为出发点;由材料“振兴国家的办法就是分权给地方,让地方社团强盛,授地方官以实权”,概括归纳出顾炎武倡导的具体途径。

第(2)问,依据材料“君主是人民的‘寇仇’,是‘独夫’,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联系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比较得出两者都是针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存在的弊端而提出的;依据材料二“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主张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君权”,结合材料一中顾炎武所作的著作及其相关主张的信息,比较迁移、概括归纳两人论述问题的不同之处。

第(3)问,综合两则材料信息,认识理解顾炎武、黄宗羲所提出的政治制度的弊端及其新的政治主张,结合两人所处时代背景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两人思想的进步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关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二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理由。

(4)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What does the man plan to do first?

A. To tour in a city.

B. To see his brother.

C. To go back hom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他们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由此可知,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意义主要在于

A.彻底否定了神学权威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猛烈抨击了封建制度

D.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1920年到1929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55%,而工人的工资仅增长2%。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工资的40%。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这说明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一个原因是

A.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B.政府自由放任政策

C.股票投机的过度 D.生产能力的迅猛发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罗斯福时代》中指出:新政标志着公共权利和私有权益之间冲突的继续,而罗斯福将这种冲突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最终得到有效遏制,由此产生的是一个改造了的资本主义体系,其中工人、农民、消费者等比以往受到了更多的保护。材料实质是

A.调节农业生产保证农民利益 B.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就业问题

C.实行国家干预调整生产关系 D.推行福利政策缓和社会矛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