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onclusion that I have _______ from these facts?

A. taken

B. made

C. drawn

D. got

【答案】C

【解析】考查动宾搭配。得出结论用draw a conclusion,也可以用reach/come to/arrive at a conclusion,所以本题选draw。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的事实是另外一些人 难忘的。

2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

3黄小姐意外得知自家保姆姚阿姨是位炒股“高手”,就主动 对方为其提供荐股服务。

A.终生 遗迹 恳请

B.终身 陈迹 恳求

C.终身 遗迹 恳求

D.终生 陈迹 恳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6年高考山东卷】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向各班级班长所发通知的正文,请阅读并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为了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同学们的国学素养,校学生会定于10月18日下午4点,在报告厅举办走近孔子读书交流会。届时在孔子研究领域享有极高盛誉的孙荣教授将光临指导,并向各班奉送其最新研究著作。请拨冗组织班委推荐两名发言的同学,并告知他们一定务必按时到会。

(1)在不改变语意的前提下,为了表达简明,文中必须删掉两个词语,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2)文中使用不得体的两个词语,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We arrived at the museum.in a hurry, only_______that it wouldn't be open until the next Wednesday.

A.to tell

B. to be told

C. telling

D. tol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At the meeting, Mr Li came up with a proposal _______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airport.

A. concerned

B. to concern

C. concerning

D. being concerne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Id like a table for six.

---Sorry, sir, but we dont have any table right now.

A. unable

B. suitable

C. comfortable

D. availabl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It took Mary quite a long time to _______ a new next day.

A. will stay

B. stay

C. would stay

D. stay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摊破浣溪沙

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注】 ①此词写病后的生活和心境,是作者晚年流寓越中所作。②酝藉:写桂花温雅清淡的风度,又可指含蓄香气,作者《玉楼春》咏梅词云“不知酝藉几多香”。③木犀花:指桂花。桂花属木犀科,木犀系桂花之学名。

(1)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六千多年前可以生产黄铜吗

铜合金是人类最早认识并使用的金属合金材料,因成分不同可分为青铜、黄铜、白铜等。其中黄铜的机械性能和耐磨性能都很好,可用于制造精密仪器、船舶的零件、枪炮的弹壳、阀门、水管、空调内外机连接管和散热器等,另外,黄铜敲起来声音独特,东方的锣、钹、铃、号等乐器,还有西方的铜管乐器都是用黄铜制作的。因此,黄铜成为当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铜合金。

根据文献记载,黄铜从明代嘉靖年间开始代替了青铜,成为铸造钱币的主要材料,这是我国铸币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也表明到明朝中叶铜锌合金技术才发展成熟。为什么黄铜的优点这么多,但是这么晚才被广泛利用呢?

原来,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铜的冶炼早在三四千年前的青铜时代便被古人掌握,而金属锌的冶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氧化锌在950℃—1000的高温时才能较快地被还原成金属锌,而液态锌在906时已经沸腾,所以还原得到的金属锌以蒸气状存在。在冷却时反应逆转,蒸气锌被炉中的二氧化碳再氧化成氧化锌,因此要得到金属锌必须有特殊的冷凝装置。这是金属锌的使用比铜、铅、锡、铁的使用晚得多的原因,也是黄铜铸币出现较晚的原因之一。

但是,在距今五六千年的几处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目前中国最早的黄铜器,这些也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人工冶炼金属。比如,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一块半圆形黄铜片和一块黄铜管状物,距今67006000年;陕西渭南北刘仰韶文化晚期遗址发现长条形铜笄,为黄铜热锻组织,含锌30%左右,距今5000年左右;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的黄铜锥,距今43003800年;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铜镍锌三元合金铜片,距今43003800年。

这一系列的惊人发现使我们不禁要问,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就已经掌握黄铜生产技术了吗?

有学者利用孔雀石和菱锌矿混合,进行模拟实验,最终得到锌含量20%以上的黄铜产物,这项工作从技术上解释了早期黄铜的产生。但是模拟实验使用的是湖北大冶铜绿山和云南会泽者海菱锌矿,这种铜锌共生矿是否在黄河流域容易获取值得商榷。

还有学者提供另外一种方案,即先冶炼铜矿石得到红铜,然后再和菱锌矿混合冶炼得到黄铜。然而这不仅在工艺上远比冶炼孔雀石与菱锌矿的混合矿复杂,而且难以解释,何以在发明冶炼红铜后,要选择外观普通的菱锌矿,而不是锡矿石或者具有金属光泽的方铅矿作为冶炼合金的矿料。从孔雀石冶炼红铜,不仅要求保持还原气氛工艺条件,而且要求更高的炉温。在仰韶文化陶器技术条件下,能否试行,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上述方案都建立在使用两种以上的矿物混合冶炼得到黄铜产物,冶炼过程复杂,技术要求高。在金属冶炼技术刚刚出现的时期,古人如果能掌握如此复杂的冶炼程序,为何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黄铜生产技术没有发展下去?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那么有没有一种矿物直接可以被冶炼成黄铜呢?有学者提出了早期黄铜很可能是采用锌孔雀石一类矿物冶炼而成,这种矿物颜色翠绿,具针状或纤维状结晶,十分有特色,易引起古人关注,它的铜锌比例在2312的范围,理论上可以冶炼出锌含量在20%以上的黄铜。但这需要未来用实验证实。

早期黄铜器是我国人工冶炼金属最早的例证,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早期铜器极有可能是古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偶然得到的,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并没有充分掌握黄铜合金的冶炼方法。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由于黄铜机械性能和耐磨性能都很好,其在明朝中叶就开始代替了青铜,被人们广泛使用。

B.液态锌还原金属锌,必须在不能被二氧化碳再氧化成氧化锌的特殊的冷凝装置中进行。

C.中国最早的黄铜器产生于距今五六千年的黄河流域,这一发现有待进一步研究。

D.用孔雀石和菱锌矿混合可冶炼出黄铜,但不能完全证明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已掌握了黄铜生产技术。

E.有学者提出,按2份或1份铜混合3份或2份锌,能够冶炼出锌含量在20%以上的黄铜。

2关于“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并没有充分掌握黄铜合金的冶炼方法”的论据有哪些?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有哪几处设问句?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科学态度?并联系实际谈谈对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