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粮食产量比较表,分析回答:
(1)1949~199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增长了________倍,但人均粮食产量却增长不到1倍,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措施,一方面是要________,提高现有耕地单产,另一方面是要________。
(3)今后我国发展农业的方针是:________。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下表,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及谷物单产比较(2006年)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全国 | |
人均耕地面积(hm2) | 0.31 | 0.21 | 0.10 | 0.02 | 0.07 | 0.04 | 0.10 |
单位面积谷物产量(kg/hm2) | 5377 | 7066 | 5929 | 6929 | 6366 | 6427 | 5322 |
(1)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2)东北平原不仅现在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而且将在我国的商品粮供应方面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你认为这一论点有道理吗?为什么?
(3)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靠扩大耕地面积(开垦荒地)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要保持和提高东北地区在全国商品粮供应中的地位,可行的途径有哪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下面两图分别表示我国东部地区春、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比重(%)。读图回答问题。(20分)
(1)上面两图中,表示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量占全年比重的是图__________,秦岭—淮河的南、北方夏季降水量占全年比重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地在春、夏两季中降水量占全年比重较小的是______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淮海平原春、夏季降水量占全年比重的差异较大,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什么?
(4)图中A、B两地均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比较两地粮食生产并完成下表有关内容。
A地 | B地 | |
商品粮基地 | ||
夏季降水量占全年比重 | ||
制约粮食产量的自然因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0年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卷 题型:综合题
读下表,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及谷物单产比较(2006年)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全国 |
人均耕地面积(hm2) | 0.31 | 0.21 | 0.10 | 0.02 | 0.07 | 0.04 | 0.10 |
单位面积谷物产量(kg/hm2) | 5377 | 7066 | 5929 | 6929 | 6366 | 6427 | 532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0年广东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卷 题型:综合题
读下表,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及谷物单产比较(2006年)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全国 |
人均耕地面积(hm2) |
0.31 |
0.21 |
0.10 |
0.02 |
0.07 |
0.04 |
0.10 |
单位面积谷物产量(kg/hm2) |
5377 |
7066 |
5929 |
6929 |
6366 |
6427 |
5322 |
(1)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2)东北平原不仅现在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而且将在我国的商品粮供应方面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你认为这一论点有道理吗?为什么?
(3)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靠扩大耕地面积(开垦荒地)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要保持和提高东北地区在全国商品粮供应中的地位,可行的途径有哪些?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