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由于国家政策鼓励,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是从农村到城市。
A

试题分析:我国目前正在实施小城镇化和加速大城市建设,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再加上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差异,人们追寻美好生活的要求也导致人口有农村迁往城市。
点评:本题属基础性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人口迁移的认知。目前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有两种:农村到城市,内陆到沿海地区;经济差距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关于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总人口数量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无论在什么条件下,人口容量都不可能扩大
C.在一定条件下,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
D.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容量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读下面“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题。

小题1: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①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地加大
③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④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小题2: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按从优到劣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A.ⅠⅡⅢB.ⅡⅠⅢC.ⅢⅡⅠD.ⅠⅢ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图为“20世纪世界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的相关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小题1:下列关于人口增长、资源、环境污染相互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污染均呈负相关
B.人口增长与资源呈负相关,与环境污染正相关
C.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污染均无相关关系
D.人口增长与资源呈正相关,与环境污染呈负相关
小题2:由图所示可反映出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科技发展水平B.国家政策
C.环境质量D.资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图示的四个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同。

小题1:有人口学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假设图示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A.①B.②C.③D.④
小题2: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据下图判断,四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代码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图是四幅人口变化曲线图,横轴表示时间。读图,回答题。

小题1:若纵坐标表示人口总量,则目前人口增长控制较为合理的是
A.甲B.乙C.丙D.丁
小题2:若纵坐标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则四图中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变化趋势是
A.甲B.乙C.丙D.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有关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正确叙述是(    )
A.目前世界人口已大大超过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B.地球上还有许多未开发的资源及未探知的领域,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C.无论生产力水平如何,全球环境人口容量还是有限的
D.环境人口容量具有双重性,即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读“木桶效应图”,回答。

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000、10000、6000、4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A.8000B.10000C.6000D.450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2011年5月16日,广州市统计局在市政府会议室召开广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新闻发布会。据统计,广州市在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常住人口为1 270.08万人。离该市1 500万的人口控制目标只有约230万人,已接近“临界点”。据此回答问题。
小题1:“1 500万”的数值是
A.人口合理容量B.最适宜人口数量C.环境承载力D.固定不变的
小题2:当广州市的人口超过这个“临界点”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下列问题可能不是由此产生的是
A.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B.就业紧张
C.废弃物大量排放,污染环境D.科技发展迟滞不前
小题3:下列措施可以使“1 500万”这个“临界点”数值变大的是
A.控制人口的增长
B.加大从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入
C.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鼓励人们适度超前消费
D.努力开发当地的淡水资源以解决供水紧张问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