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关于东西半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东经度的范围都在东半球

B. 180°经线在东半球

C. 本初子午线和180°经线是东西半球的界线

D. 20°W—0°—160°E的经度范围为东半球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经纬网。东西半球以20°W160°E分界,故选D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沪宁高铁(上海-南京段)多段地基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CFG)桩施工技术,它是由水泥、粉煤灰、碎石、石屑或砂加水拌和形成的高粘结强度桩,和桩间土、褥垫层一起形成复合地基。读“铁路CFG柱桩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实施CFG柱桩复合地基的主要目的是防止(  )

A. 冬季冻土膨胀 B. 软土地基沉降

C. 过多占用耕地 D. 洪水毁坏路基

2沪宁高铁通车运营,两城市间交通运输压力明显减轻的是(  )

A. 铁路货运 B. 内河水运 C. 航空运输 D. 公路客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某城市示意图,图中①是电子工业区,周围有众多的高等院校,②是石油化工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电子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2)自来水厂合理的选址是 (填序号),请分析理由。

(3)若在图中③处布局钢铁厂,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高低差异,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图6)。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6分)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破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长江三角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大都市圈城市体系。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这是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

材料二 德清位于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人口49.2万(2010年),有铁路、高铁、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穿境而过,2012年三大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7.0∶57.2∶35.8。

(1)描述长三角大都市圈的城市体系。

(2)据图,从城市之间的距离、城市数量、城市服务范围,分析城市等级高低之间的差异。

(3)分析浙江省德清县就地城市化的区位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下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2005~2010年

A. 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 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 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 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A. 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 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 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 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由于人类某种活动,使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时,可能直接导致( )

A. 该区域降水增加 B. 该区域地表径流增加

C. 蒸发量不变 D. 地下径流增加

2若要进一步增加该流域水资源的丰富程度,下列措施中作用不明显的是 ( )

A. 封山育林 B. 退耕还林 C. 修建梯田 D. 修建小型水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有(  )

①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②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地加大 ③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过环境容量 ④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

A. Ⅰ、Ⅱ、Ⅲ B. Ⅱ、Ⅰ、Ⅲ C. Ⅲ、Ⅱ、Ⅰ D. Ⅰ、Ⅲ、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