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如图是“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后回答问题.
(1)图中S、P表示地震波,其中S表示
 
波,P表示
 
波,其判断依据是
 

(2)图中A~N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
 
,其判断依据是
 
;该面以上A代表
 
,该面以下B代表
 

(3)图中E处,地震波s完全
 
,地震波P速度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E面以上的B物质状态为
 
态,以下的C物质状态为
 
态,E面是
 
面.
(4)A层的平均厚度为
 
千米,主要由
 
组成,M层叫
 
,N层叫
 
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专题:
分析:本题考查地球内部构造与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规律,根据波速快慢可以判断地震波类型,需要掌握地震波在地层内部的传播规律,及各地层特点.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基本特征.
解答: 解:(1)地震波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体波,分纵波和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根据传播速度的快慢可知,图中的S波传播速度较慢且3000千米深度后不能再传播,所以是横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且一直可以传播,所以是纵波.
(2)地球内部构造由外至内为地壳、地幔、外核、内核,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界面界开,地幔与地核之间由古登堡界面界开.在莫霍界面上,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增加明显.图中A为地壳,B为地幔,C为地核,D为莫霍界面,E为古登堡界面,M为外核,N为内核.
(3)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在固体介质传播较快.所以B即地幔为固态,C即地核为液态,地幔与地核之间是古登堡界面.
(4)A为地壳,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这与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相比,仅是薄薄的一层.地壳上层为花岗岩层(岩浆岩),主要由硅-铝氧化物构成;下层为玄武岩层(岩浆岩),主要由硅-镁氧化物构成.所以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C为地核,地核还可分外核、过渡层和内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的基本特征和地震波在各圈层的传播特性,意要求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判断对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
B、岩石圈是地球内部三大圈层中的一个圈层
C、生物圈就是指地球表层的生物所组成的圈层
D、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且规则的圈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地球内部由外向里的分层依次是(  )
A、地幔、地壳、地核
B、地核、地幔、地壳
C、地壳、地幔、地核
D、地壳、地核、地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该地震发生时,映秀镇的地方时约是(  )
A、12时21分
B、13时24分
C、14时
D、15时3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判读比例尺大小的正确方法是(  )
A、比例尺是个分数,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大
B、图上表示的内容愈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就愈大
C、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愈小,选用的比例尺就愈小
D、
1
50000
的比例尺比的比例尺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1:1000000的比例尺改写成文字式应是(  )
A、图上1 厘米等于实地距离10千米
B、一百万分之一
C、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面积10万KM2
D、图上1 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图,有关甲、乙两图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的比例尺较乙图大
B、①城市在④城市的东北方向
C、甲图中①、②城市之间的实地距离比乙图中③、④城市之间的实地距离远
D、乙图所描述的内容详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在甲乙两张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上,某两地间的距离在地图上的距离分别为8厘米、4厘米,这说明(  )
A、甲图表示的实地地域范围比乙图小
B、进行工程建设选用乙图更为实用
C、甲图的比例尺比乙图小
D、甲图所表示的内容比乙图更粗略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