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我国西部所具有的优势是

①矿产资源  ②油气资源  ③水能资源  ④森林资源

A.①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1课3练单元达标测试 高二地理(下) 题型:021

三个地带的发展,除了因地制宜,按照各地带的特点安排开发整治的重点外,还应加强东部与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的互补发展。据此完成(1)~(7)题。

(1)对协调发展的理解,正确是

①要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就应逐渐缩小各地带的经济差距或使扩大趋势有所缓解

②要实现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就应形成合理的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特色

③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平均发展

④把农牧产品加工业转移到中西部农牧业地区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东、中、西部三个地带今后的发展和产业特色是

[  ]

A.东部地带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

B.中部地带加快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使其成为中国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

C.西部地带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开发国家急需资源,使其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D.以西部的发展带动东部和中部的建设与开发,缩小三大地带的经济差距

(3)“西电东送”“西油东输”“西气东输”意味着把西部建成我国的

[  ]

A.农牧产品加工基地
B.能源供应基地
C.能源资源消费市场
D.原材料供应基地

(4)划分三个经济地带的依据是

[  ]

A.自然条件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历史背景
D.产业结构

(5)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是

[  ]

A.耕地减少,土地资源紧缺

B.环境污染严重

C.能源、原材料和淡水资源紧缺

D.产业结构转换艰难

(6)我国东部地带所具有的优势是

[  ]

A.有色金属工业发达

B.能源、矿产资源具有明显地区优势

C.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

D.发展边境贸易

(7)“西部开发,生态先行”是因为

[  ]

A.人类反思了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

B.搞好生态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C.西部人口少,保护生态环境的人少

D.西部生态环境条件好,需保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022

我国疆域辽阔,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特点各异、差别明显。以分区推进的政策思路,在不同经济区域构造各具比较优势的“经济增长极”,以此带动整个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正确选择。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称:“关中之地,……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新唐书》记载:“关中号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故常漕东南之粟。”

材料二  宋代因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

材料四  我国东部经济地带包括沿海地区的辽、冀、鲁、苏、浙、闽、粤、琼、桂、京、津、沪12个省、市、自治区;西部经济地带包括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渝10个省、市、自治区;中部经济地带包括黑、吉、内蒙古、晋、豫、皖、湘、鄂、赣9个省、自治区。

  读甲、乙两图,并结合材料四,完成下列要求:

1)综合分析材料一、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综合分析材料二、三,从宋代到明清,中国的粮食生产及输出中心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根据相关史实,指出明清时期太湖平原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近代以来,太湖平原和江汉平原沿长江地区较早地出现了“民族工业”。试根据有关史实,以上述两地沿江的某些城市为例,说明两地沿江地区“民族工业”出现较早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4)对应总题干,材料中的关中,二个平原依次分别位于今天的哪

区域经济地带?新中国成立以来,上述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或正在取得)什么重大成就?请各举一例说明。

5)在图乙“中国政区图”中用粗实线表示三个经济地带的分界线,并将图甲中表示中部经济地带的图例画在右面的方框内。

6)图甲中的b图没有充分反映我国东部经济地带所具有的交通优势,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地理教研室 题型:043

我国疆域辽阔,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特点各异、差别明显。以分区推进的政策思路,在不同经济区域构造各具比较优势的“经济增长极”,以此带动整个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正确选择。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称:“关中之地,……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新唐书》记载:“关中号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故常漕东南之粟。”

材料二  宋代因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

材料四  我国东部经济地带包括沿海地区的辽、冀、鲁、苏、浙、闽、粤、琼、桂、京、津、沪12个省、市、自治区;西部经济地带包括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渝10个省、市、自治区;中部经济地带包括黑、吉、内蒙古、晋、豫、皖、湘、鄂、赣9个省、自治区。

  读甲、乙两图,并结合材料四,完成下列要求:

1)综合分析材料一、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综合分析材料二、三,从宋代到明清,中国的粮食生产及输出中心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根据相关史实,指出明清时期太湖平原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近代以来,太湖平原和江汉平原沿长江地区较早地出现了“民族工业”。试根据有关史实,以上述两地沿江的某些城市为例,说明两地沿江地区“民族工业”出现较早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4)对应总题干,材料中的关中,二个平原依次分别位于今天的哪

区域经济地带?新中国成立以来,上述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或正在取得)什么重大成就?请各举一例说明。

5)在图乙“中国政区图”中用粗实线表示三个经济地带的分界线,并将图甲中表示中部经济地带的图例画在右面的方框内。

6)图甲中的b图没有充分反映我国东部经济地带所具有的交通优势,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印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提出,要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开发重点与开发方式,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以陆促海、以海带陆,形成海陆联动、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促进海洋经济的永续发展。

 

 

(1)读材料三及图10分析山东半岛发展蓝色经济具有的优势。

材料四 青岛作为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近年来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有“北桥南隧” 跨海通道工程,如图11所示。青岛老城区与黄岛区交通连接一直是靠环胶州湾高速公路与轮渡两种方式。环胶州湾高速公路距离长、耗时多。目前,两种方式已基本达到饱和状态。以老市区为中心的东海岸地区空间范围狭小,城市空间向东部和北部已几乎无拓展空间,而青岛西部黄岛新区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和适宜于建设居民区的广阔地域优势。

(2)据材料六分析青岛“北桥南隧”跨海通道工程的意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