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下表为世界某地区农业人口密度和人口密度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年份
密度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农业人口密度(人/km2)
203
180
178
115
98
人口密度(人/km2)
401
420
439
460
508
注:农业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农业人口数
小题1:该地区城市化进程最快的阶段是
A.2005-2010B.2000-2005C.1995-2000D.1990-1995
小题2:导致该地区农业人口密度下降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
A.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B.城市化、工业化占用耕地
C.作物熟制的变化D.农业收入较低

小题1:B
小题2:C

试题解析:
小题1:城市化的的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农村人口减少)、城市面积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中发现,在2000——2005年,农业人口密度减少最大,可见说明城市化进程最快。选B。
小题2:农业人口密度的减少,关键在于社会经济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的发展,都可能导致农业人口的减少。选C。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武清区原为天津的一个农业县,1991年建立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受产业转移的影响,武清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据下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武清区发展的区位优势是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交通优势明显  ③矿产、能源资源丰富 ④政策支持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小题2:产业转移对武清区的影响表现为
A.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B.接收了转移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C.改善了本地区的环境质量
D.增大了本地区的就业压力
小题3:武清开发区形成工业集聚的主要原因是共同利用
A.原料B.基础设施C.燃料D.消费市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图”。据此完成小题。

小题1: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面对工业化不断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现状,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  )
①大科技投入,将粮食用地全部转变为蔬菜、花卉、乳畜用地 
②治理环境污染,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③大量施用化肥和低残留农药,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 
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小题2:S市由制造业中心向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其带动作用表现在(  )
①业结构调整,使某些制造业向周边地区转移,促进了周边地区工业的发展 
②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了当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 
③贸易的发展,使周边地区成为其广阔的消费市场 
④交通线路向周边延伸,加强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改变了农民的生活节奏和生活观念 ⑤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了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的转化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⑤D.①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读我国城市面积和城市人口增长率折线图,回答下列各小题。

小题1:图中反应了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
A.人口城市化推动了土地城市化的发展
B.必定会出现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C.土地城市化速度超过人口城市化速度
D.中国城市化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小题2:上述反映的现象带来的问题是
A.城市的住房紧张、交通拥挤B.环境污染加重
C.失业人数增加D.土地利用的效率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读图题

城市化过程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对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读某大城市1949~2002年发展统计图。

材料二  该城市中心与郊区平原的数据比较表。

(1)据材料一描述该城市的发展特征。(6分)
(2)据材料一中的右图,说明该城市发展对郊区农业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分析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2009年6月25日国家正式发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并提出将把该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 图1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图,图2为西安的夜景向北航拍照片。读图,回答题。

图1                                          图2
小题1: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①交通便利   ②市场广阔   ③矿产丰富    ④政策支持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小题2:根据图10中信息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道路网呈现放射式B.AB道路为西南—东北走向
C.C地为商业区D.城市空间形态大致呈方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读图题

分析有关城市化及城市问题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交通是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大因素。甲乙两市人口密集,交通拥堵与引发的污染问题日渐突出。甲市地面公交运力不足,而出租汽车发展迅速,其所承担的客运比例已上升到20%。此外,私家车车辆迅猛增加,挤占了有限的道路空间。乙市地面公交一直是客流运送的主力军,加上地铁的快速发展,它们所承担的客运比例高于甲市。但是,目前地面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线路存在走向重复的现象。
附:2010年甲、乙两市交通状况及引发的污染统计数据图

(注:“CO对大气污染分担率”、“NOx对大气污染分担率”是指机动车排放的CO、NOx在城市CO、NOx排放量中的比重。)
材料三 近年来,此沿海城市市区,一直饱受交通拥堵之苦。下面是该市某中学高一学生《敢问路在何方?》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的一些资料:
①该市的私家车保有量以每年5.6%速度递增,该市69.7%居民出行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市区内机动车、非机动车相互抢道,致使交通拥堵,城市空气污染严重。
②汽车道路行驶时速在50~60千米时,道路利用率很高;以时速20千米左右的速度行驶时,耗油量大,占道面积最多。而该城市市区汽车道路行驶时速一般在19.2千米左右。
③由于涉及文物的保护,市区(特别是老城区)的许多道路很难拓宽。
④市政府畅通工程听证会现场,如下图:

(1)从材料一中A→C可看出,这个城镇地域在数量上的变化是________,在面积上的变化是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该城镇空间结构A→C阶段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城市化过程中,一般表现出以下三个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________,劳动力向____________产业转移,____________不断扩大。
(4)图示城镇地处我国东南,那么对大气有严重污染的工厂应分布在城镇______(上风或下风)方向的郊外。
(5)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建设规划图”,其中正确的是(  )

(6)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甲、乙两市交通状况及交通污染的有关资料,回答问题:①在城市交通中公交、地铁、小轿车等各种市内交通方式中,受天气影响较小的方式是     ;运量小、占据道路面积大的方式是           
②在统计图中,明显反映两市交通拥堵程度的主要指标是             
③造成甲乙两市汽车尾气污染物对大气污染分担率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多项选择)
A.乙市的机动车总量大于甲市B.乙市排放污染气体的工厂数量减少
C.甲市第二产业比重高于乙市D.甲市位于北方地区,冬季实行取暖
(7)根据材料三,点评自行车族和有车族的观点,并就如何解决该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献计献策(至少写出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近年来,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其原因并不是
A.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B.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城市经济发展缓慢D.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读图题

读图并结合材料,问答下列问题。(14分)

泉州市是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
(1)读泉州市地区图,简述泉州市的河流晋江径流量大,季节变化显著的自然原因。(8分)
泉州市素有“民办经济特区”之称,民营经济是该市的经济支柱,主要以服装、运动装备、石雕等轻型加工业为主。2007年民营经济的生产产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92%.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城市化水平达到了51%.比2000年提高了12%.成为全省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区。
(2)结合材料说出泉州城市化的特点及成因。(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