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是
A、在北半球并在向北移动 B、在北半球但在向南移动
C、在南半球并在向南移动 D、在南半球但在向北移动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自2009年秋季至今,我国西南地区遭遇旱灾,局部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严重旱灾。据图3回答下面试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特旱地区分布在云、贵、川三省
B.该区域旱情严重程度由南向北递减
C.此次旱灾是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的伏旱
D.降水持续偏少、气温偏高是导致旱灾的原因
6.中国气象局对此次旱灾进行了动态监测和预报,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①遥感 ②全球定位系统 ③地理信息系统 ④数字地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运用数据图表可以分析社会人口变化现象。据图6、图7回答下面试题。
图6是某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变化曲线图。若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出现的是
A.人口素质下降 B.人口老龄化 C.就业压力加大 D.劳动力成本下降
图7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与变位。读下面的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分析回答问题:
64.图中石灰岩岩层的年龄比含煤地层的年龄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
65.A处岩层向上拱起,但地形为向下凹陷的山谷,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图例所示的四种岩层中,不可能找到古生物化石的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图示地区,计划建造一个大型工程,该工程在选址时,必须避开A、B、C三地中的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下列有关D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的地理环境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多项选择)。
A.环太平洋地壳运动剧烈 B.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C.我国大陆的轮廓基本形成 D.是全球最重要的成煤时期
E.蕨类植物大发展 F.出现了最原始的鸟类——始祖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下列材料和图,完成下列各题。“南海一号”是一艘沉没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的宋代商船,1987年被意外发现,2007年12月21日至22日打捞出水。“南海一号”沉没的地点,向东北可达广州、潮州、泉州、厦门等港口,向西则可下雷州半岛、琼州海峡至广西,穿南海到达更加遥远的目的地。该地正位于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主航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满载瓷器等重物的沉船,船头朝向西南,看来正是从中国港口出发,驶向外洋的货船。
(1)据图分析,“南海一号”沉船遗址水深最多不超过 _____ 米。
(2)简要说明打捞“南海一号”古沉船选择在冬季的主要原因。
(3)据图文材料,指出宋代商船沉船的季节________ ,并分析说明判断理由。
(4)图示近岸海区是当地海水养殖的重要水域。近年来,当地政府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限制了养殖规模,请解释说明其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下图是我国某地生态农业系统图。读图,回答下面试题。
1、图中各字母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 )
①a一粮食 ②b一养禽 ③c一秸秆 ④d一发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关于该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实现有机质还田,增加土壤肥力 ②加剧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
③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④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黄河入海口的海岸线变迁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河入海口处海岸的类型是________。
(2)影响黄河入海口处的海岸线变迁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和________。
(3)不同的海岸变迁情况及原因各不相同,试分析影响海岸线变迁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工业分散现象主要表现在
A.电子元件供应厂家与电子装配工厂之间 B.简单产品的原料和零部件生产
C.钢铁工业区和石油化工区 D.小批量定制产品的主要协作工厂之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劳动节到国庆节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情况是
A.一直向北移 B.先向北移,后向南移
C.先向北移,后向南移,然后又向北移 D.先向南移,后向北移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