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晚饭花
汪曾祺
(1)在油坊堆栈和夏家之间,是王玉英的家。
(2)王家人很少,一共三口。王玉英的父亲在县政府当录事,每天一早便提着一个蓝布笔袋,一个铜墨盒去上班。王玉英的弟弟上小学。王玉英整天一个人在家。她老是在她家的门道里做针线。
(3)王玉英家进门有一个狭长的门道。三面是墙:一面是油坊堆栈的墙,一面是夏家的墙,一面是她家房子的山墙。南墙尽头有一个小房门,里面才是她家的房屋。从外面是看不见她家的房屋的。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天井,一年四季,照不进太阳。夏天很凉快,上面是高高的蓝天,正面的山墙脚下密密地长了一排晚饭花。王玉英就坐在这个狭长的天井里,坐在晚饭花前面做针线。
(4)李小龙每天放学,都经过王玉英家的门外。他都看见王玉英(他看了陈家的石榴,又看了“双窨香油,照庄发客”,还会看看夏家的花木)。晚饭花开得很旺盛,它们使劲地往外开,发疯一样,喊叫着,把自己开在傍晚的空气里。浓绿的,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殷红的,胭脂一样的,多得不得了的红花;非常热闹,但又很凄清。没有一点声音,在浓绿浓绿的叶子和乱乱纷纷的红花之前,坐着一个王玉英。
(5)这是李小龙的黄昏。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
(6)李小龙很喜欢看王玉英,因为王玉英好看。王玉英长得很黑,但是两只眼睛很亮,牙很白。王玉英有一个很好看的身子。
(7)红花、绿叶、黑黑的脸、明亮的眼睛、白的牙,这是李小龙天天看的一张画。
(8)王玉英一边做针线,一边等着她的父亲。她已经焖好饭了,等父亲一进门就好炒菜。
(9)王玉英已经许了人家。她的未婚夫是钱老五。大家都叫他钱老五。不叫他的名字,而叫钱老五,有轻视之意。老人们说他“不学好”。人很聪明,会画两笔画,也能刻刻图章,但做事没有长性。教两天小学,又到报馆里当两天记者。他手头并不宽裕,却打扮得像个阔少爷,穿着细毛料子的衣裳,梳着油光光的分头,还戴了一副金丝眼镜。他交了许多“三朋四友”,风流浪荡,不务正业。都传说他和一个寡妇相好,有时就住在那个寡妇家里,还花寡妇的钱。
(10)这些事也传到了王玉英的耳朵里,连李小龙也都听说了嘛,王玉英还能不知道?不过王玉英倒不怎么难过,她有点半信半疑。而且她相信她嫁过去,他就会改好的。她看见过钱老五,她很喜欢他的人才。
(11)钱老五不跟他的哥哥住。他有一所小房,在臭河边。他成天不在家,门老是锁着。
(12)李小龙知道钱老五在哪里住。他放学每天经过。他有时扒在门缝上往里看:里面有三间房,一个小院子,有几棵树。
(13)王玉英也知道钱老五的住处。她路过时,看看两边没有人,也曾经扒在门缝上往里看过。
有一天,一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
(14)从此,这条巷子里就看不见王玉英了。
(15)晚饭花还在开着。
(16)李小龙放学回家,路过臭河边,看见王玉英在钱老五家门前的河边淘米。只看见一个背影。她头上戴着红花。
(17)李小龙觉得王玉英不该出嫁,不该嫁给钱老五。他很气愤。
(18)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
(选自《汪曾祺短篇小说选》)
注:晚饭花即野茉莉。因其黄昏时开花,晚饭前后开得最为热闹。故又名晚饭花。处处有之,极易繁衍。
【1】王玉英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第四段画线句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说明第五段、最后一段两个画线句在文中的含意。
(1)这是李小龙的黄昏。
(2)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作者在这个故事中所寄寓的丰富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王玉英是一个恬静美丽、勤劳质朴、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但又只能听天由命的普通人家的姑娘。
【2】①比拟:用“使劲”“发疯”等词语,赋予晚饭花人的情态,表现晚饭花旺盛、蓬勃的生命力。②对比:以“绿叶”“红花”的对比,表现晚饭花的鲜艳明丽;以“热闹”“凄清”对比,表现晚饭花无人欣赏的落寞。(如答“比喻”“通感”且作出对应的合理简析,酌情给分)③衬托:以恣意开放而又无人欣赏的晚饭花烘托王玉英内心向往着自由却只能留守家中的孤独忧伤的形象。
【3】(1)李小龙在黄昏十分可以看到意中人王玉英,这是他一天中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2)在李小龙看来,嫁给了浪荡子钱老五之后的王玉英曾经恬静美好的形象不复存在,流露出内心的失望与惋惜之情。
【4】(1)王玉英最终走出了那个家,那条小巷,却仍然改变不了自己孤独卑微的命运,寄寓这作者对乡下女子无法摆脱悲凉命运的同情(2)李小龙对王玉英有着隐隐的爱慕相思之情,最终却落得一场空,寄寓着作者对质朴纯洁而又美好的感情的赞美,对这种感情不能善终的叹惋、遗憾。(3)李小龙不敢勇敢表达、王玉英甘愿接受命运的摆布,体现了传统观念的深入人心与根深蒂固,故事以小见大,反映了作者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和不满。
【解析】
【1】首先,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然后加以概括。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如本题王玉英是一个恬静美丽、勤劳质朴、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但又只能听天由命的普通人家的姑娘。
【2】语段运用的是描写的表达方式,赏析其表达特色,就要考虑描写中常用的手法。答题时先明确手法,再结合句子解说一下,然后写明其效果。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理解能力。理解语句含意,不仅要看句中关键词语,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尤其是长句子还要善于分析内部结构特点,从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情感,保证答题要点的齐全。注意手法的分析,结合内容分析,点明情感。主要是对比、比拟、衬托等手法。
【3】答题时先明确手法,再结合句子解说一下,然后写明其效果。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理解能力。理解语句含意,不仅要看句中关键词语,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尤其是长句子还要善于分析内部结构特点,从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情感,保证答题要点的齐全。人物动作行为所反映出的心理,要结合人物性格和动作行为的目的综合分析。第一句李小龙一天中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内容上为刻画王玉英形象服务,也表现了李小龙对她的喜欢,结构上与王玉英嫁人后的情形形成对照。流露出内心的失望与惋惜之情。
【4】文中写花不是“闲笔”,或者说“闲笔不闲”,好的诗歌与小说选取意象,往往情景相融,或借物喻人或对比烘托,在不经意中表现人物与感情。探究此类题目要注意几点:一是审清题干,看清题干潜台词,明确探究点;二是掌握“多角度”探究思路,如表现手法、创作意图(主旨)等。提出自己的见解要观点明确,切记模棱两可。注意从不同的主体分析情感。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 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 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 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 ,情感还没有凝练。
A.所以 必须 表现 透彻
B.虽然 必需 表示 精确
C.虽然 必须 表现 精确
D.所以 必需 表示 透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It is pretty well understood controls the flow of carbon dioxide in and out the atmosphere today.
that
when
what
ho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时常说到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是我们的百姓对生养自己的故土故乡刻骨铭心的情感与爱恋,是家园真正的精神价值。
B.企业的发展需要通才,所谓通才不是指万金油或叫作万应锭式的人,而是指能在技术研发、成本核算、外交沟通等方面都能挑大梁的人才。
C.无数案例告诉我们,防止电话诈骗,最有效的方法是对陌生电话的求救、告急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就可避免落于言筌。
D.说“木叶”不说“树叶”,决非古人标新立异,“木叶”作为意象而言,蕴含着更多的意味,包含着更多的情感,更能体现其艺术特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
C.“‘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
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
D.“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木叶”就是“树叶”,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叶”是常见的,而“树叶”连用不常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干燥 传颂诗文 钢锭 天高地阔
B.精采 语言洗练 桅杆 随心所欲
C.钟爱 精巧无比 启发 精神饱满
D.典形 无人问津 联想 月白风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说“韵”
金开诚
“韵”最初的含义大约是指声调的和谐。蔡邕《琴赋》中的“繁弦既抑,雅韵乃扬”,陆机《演连珠》中的“赴曲之音,洪细入韵”,用的便是这个意思。
声调的和谐经过人的“通感”首先向两个方面蔓延生发。一个方面是指人的神情、气派、风度上的和谐得体,这一般被称为神韵、风韵。但神情、气派、风度这几个词,一般说来是中性的,无褒贬之意。而神韵、风韵一般指神情、气派、风度中已经含有了某种和谐之美。另一个方面是在文学艺术中蔓延,这一般被称为气韵。如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将“气韵生动”列为“绘画六法”之首。
不过,以上所谓的形容人的和谐用神韵、风韵,形容文学艺术的和谐用“气韵”,只是就一般而言,实际上两者混用的情况也并不罕见。
“韵”的含义既已蔓延到形容人与艺术,就势必还要扩散到各种事情上去。“风流韵事”即其显例,而其事则必须和谐才能称为“韵”。如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等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就是风流韵事,有“墨皇”《兰亭集序》为证。倘若这帮人喝醉了酒争吵起来,乃至大打出手,那就既不“风流”也非“韵事”了。唐代元稹写传奇小说《会真记》,写的不算“风流韵事”,因为“始乱终弃”这件事并不和谐。等到《会真记》演变成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时,作品所写的就是风流韵事了。因为那事情虽有波折,终趋和谐。和谐之美是“韵”的核心含义,这是不能有太大变化的。
“韵”虽以和谐为核心,但这和谐却还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从谢赫所强调的“气韵生动”就可以看出,和谐还须是动态的,具有外在的或内在的生动性。比如说时装店里使用的木制模型,套上时装不能说它不和谐,但却没有气韵;而活的时装模特儿的表演却变静态为动态,具有外在的生动性,那就或多或少有些气韵了。犹如断臂的维纳斯雕像之类,那是不穿时装也有气韵的,因为它具有内在的生动性。”韵“所指的和谐要结合生动这个特征是势所必然的,因为它首先出于声调,而声调则是流动变化的;蔓延到人,则人的神情、气派、风度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表现得充分;又蔓延到文学艺术,自然更要求生动传神。静态的书法、绘画尚且要求只有形象生动,才谈得上气韵,更何况动态的电影与电视剧等。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倘若毫无气韵,那便是劣作。
第二个特征是“韵”的和谐还要使人玩味不尽,所以又生发了“韵味”这个词。在京剧行家看来,唱得有没有韵味,乃是最为重要的评价标准。照理说,一个演员唱戏,只要音色不怪异,又不荒腔走板,自然已达到和谐有“韵”的标准;但,事实上“韵”之外还要再加上“味”,就是说这种和谐还必须能引发审美中的联想与想象,这样才会有使人玩味不尽的魅力。只有有了“味”,才能使“韵”这个审美标准更加富有中国特色。因为“韵”所指的和谐已经是传统的中庸思想的一种表现了;如果再加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味”,那就又涉及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阴阳统一了。
总之,对“韵”的追求,不但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而且也为传统文化宝库带来了相当客观的创造性成果。有关“韵”的创作经验和思想经验是很值得借鉴的,它能使中国人的生活与创作多一点风姿韵致,少一点不文明。
(选自《艺术欣赏之旅》,有删改)
【1】下列关于“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谢赫提到的“气韵生动”,体现的是文学艺术中的“韵”,这是由“韵”的最初含义经过人的“通感”蔓延生发的。
B.人的神情、气派上所体现的“韵”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并且这种神情气派上的和谐得体,一般无褒贬之分。
C.“韵”原本指声调的和谐,后来通过人的各种感觉行为和艺术活动迸一步蔓延到各种事情,这些符合“韵”的标准的事情都含有和谐之美。
D.对“韵”的创作经验和思想经验的借鉴既涉及个人的生活品味,也关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2】下列对“韵”的核心问题——“和谐”的特征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韵”最初的含义是指声调的和谐,而声调是流动变化的,所以“韵”的和谐一定要结合生动这个特征。
B.和谐之美虽然是“韵”的核心,但在此之外,还要“气韵生动”和有“韵味”,这样才能使“韵”这个审美标准更加富有中国特色。
C.有“韵”才能引发审美对象的联想和想象,“韵”是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的结合。
D.静态书法、绘画中的形象生动体现的是和谐外在的生动性,而电影或电视剧生动形象的演绎则体现了“和谐”内在的生动性。
【3】下列分析与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正是因为与“韵”有关的神韵、风韵以及气韵等表述往往并不固定,所以“韵”的含义才能由声调的和谐扩散到各种事情上去。
B.“韵”是“有”“实”,“味”是“无”“虚”。“韵味”强调文艺作品要在生动之外还能使人产生玩味不尽的感受,是比生动性更高层次的要求。
C.唐代元稹的《会真记》写的不算风流韵事,而《会真记》演变成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之后所写的就是风流韵事,这说明事情只有经历波折,才能达到“韵”的和谐。
D.“韵”是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也为传统文化带来了创造性成果,这一点是其他民族文化所无法企及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请在下面的横线上紧接上文再写一个句子。要求:①另举一个事例;②句式与画线句相同。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息,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