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W值(吨/公顷)是指单位面积上的生物量。图示意我国某山的针阔混交林分布和山麓地带的气候资料。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该山考察针阔混交林时发现:W值随海拔升高而递减,且平地W值较陡坡小。读图完成下题。
【1】该山位于( )
A.秦岭 B.南岭 C.祁连山 D.大兴安岭
【2】导致该山W值随海拔升高而递减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B.气温 C.光照 D.土壤
【3】该山W值平地较陡坡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层较贫瘠 B.太阳辐射较少 C.人类干扰较大 D.水热条件较差
【答案】
【1】A
【2】B
【3】C
【解析】
试题分析:
【1】图示山脉山麓地带1月平均气温大于0℃,年降水量略大于800mm,接近秦-淮一线;属于湿润地区;祁连山位于半干旱、干旱地区,冬季气温低于0℃;大兴安岭是冬季气温低于0℃;南岭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海拔没有图示山高。选A正确。
【2】W值(吨/公顷)是指单位面积上的生物量。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生物生长量减少,单位面积的生物量也就少了。降水随着海拔增高并不是递减的,而是先升后减;光照在不同的坡向有影响,海拔越高,光照越强,不是主要因素;海拔高的土壤因温度变低发育程度受影响。选B正确。
【3】该山W值平地较陡坡小,主要是平地人类开垦成耕地或建设用地,人类干扰大;山下土层较厚,山上坡度大土层较薄;平地水热条件更好;太阳辐射差异不是太大。选C正确。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红色砾岩和砂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的地形。湿润地区丹霞地貌(图甲)很多只露出“腰身”,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图乙)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湿润地区丹霞地貌露出“腰身”的主要原因是( )
A.“腰身”雨水冲刷严重,植物易遭破坏
B.河流下切作用强烈,“腰身”陡峻挺拔
C.“腰身”地势陡峻、土壤浅薄,植物难以生长
D.岩石硬度不同,差异风化显著,“腰身”耸立
【2】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圆头圆脑”的形成条件是( )
A.物理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强烈
B.光照强烈,对岩石破坏作用大
C.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球状风化显著
D.冰雪融水冲刷地表岩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左图为2009~2013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及增速示意图,右图为垃圾处理流程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09—2013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及增速的变化特点分别是 、 。
(2)城市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可燃垃圾、有害垃圾,图中的A、B、C依次为 、 、 。
(3)右图城市垃圾处理流程体现了 、 、 的原则。
(4)作为中学生,在减少城市垃圾中应具备的行为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_____ by the latest electronic toys, the little boy stood in front of the windows, without moving.
A. To be arrested B. Arrested
C. Having arrested D. Arrestin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0年6月1 7日是第1 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Worlol Day to CombatDesertification and Drought)。2009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题是“荒漠化与气候变化一个全球性的挑战”。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为迎接今年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制作了四帽景观图片,其中属于土地荒漠化的是( )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导致④中现象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蚀 B.水蚀
C.冰蚀 D.海蚀
【3】导致②中现象出现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气候干旱,大风频繁 B.降水少,但有时强度大
C.人口增长迅速 D.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赣江某河段的示意图。M地有沙山、沙洲面积约13万亩。读沙山景观图完成下题。
【1】图示赣江河段的水文特征是( )
A.水位稳定 B.流速缓慢 C.流量小 D.有凌汛
【2】形成M地沙山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沉积 B.流水侵蚀
C.风力沉积 D.风力侵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 )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封建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临时约法》的颁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图1为我国某景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若图中急流段高差为35m,则图中甲与乙地高差约为
A.200m B.235m C.270m D.300m
【2】某日一登山旅行者到达甲处观察的现象可信的是
A.急流段的漂流者向西漂去 B.发现山顶处悬崖峭壁林立
C.发现丙所在方位地势最低 D.可看到湖畔丁处游人戏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