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宣纸是我国传统的书画用纸,被誉为纸寿千年,墨韵万变,其传统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机构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纸寿千年是对宣纸耐久性的赞誉。检测纸的耐久性可用人工加速老化的达比法:把纸样置于105摄氏度的热恒温箱中,烘72小时即相当于纸样在自然条件下老化25年。7种纸样经过126天的老化试验,3种宣纸纸样完好,其青檀皮纤维变化不明显;而其他4种纸样全部损坏。试验表明:宣纸“寿命”的下限可达1050年。

墨韵万变是指宣纸润墨性良好,墨色在宣纸上能产生丰富的变化。宣纸落墨时,纸面会产生发洇的效果。普通纸发洇会使字或线条模糊不清,而宣纸的发洇会使墨色随水分逐渐向周围扩散,呈近似圆形的波浪式的变化。如果水墨掌握得当,就能获得层次分明、墨色变化丰富的效果。

为什么宣纸具有如此良好的耐久性和润墨性呢?研究发现,宣纸主要原料青檀皮纤维细胞壁的结构,与木材、稻麦草纤维的细胞壁结构不大一样,青檀皮纤维的规整程度好,相同长度的纤维约占总体的88%,纤维柔软适度。经自然干燥,青檀皮纤维细胞壁会发生收缩,出现许多与纤维平行排列的皱纹,这些皱纹中有不少造纸过程中产生的碳酸钙微粒,这样即使在不良的外界条件下,也不会诱发出变色基团或者受空气中酸性分子的破坏。因为这些碱性碳酸钙微粒,既能提高纸吸附水墨的能力,提升润墨效果;又能起到中和作用,防止纤维素发生酸性降解。

宣纸可分为生宣和熟宣两类,其润墨效果和功能用途各不相同。生宣指直接从纸槽中抄造出来而未经过再加工的宣纸。生宣能够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适宜于山水、人物、花鸟、虫禽等写意国画和书法。但是,生宣的水墨渗透性强,尤其是刚出厂的生宣,浆性未脱,着墨于纸或浓或淡,较难掌握,加上水墨渗透迅速,要求画家落笔即定,所以工笔画一般不用生宣。熟宣指在生宣的基础上,经过染色、洒金、砑光、填粉、施胶、涂蜡、印花、粘接等工序加工制作的宣纸。将生宣加工制成熟宣的主要目的,在于阻塞纸张表面纤维间的多余毛细孔,以便书画家运笔时不致因走墨而洇染,从而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熟宣不易渗透水分,尤其适宜于工笔画。

宣纸不仅用于书画创作,而且还可以用于书籍印刷。据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统计,我国现存的纸质古籍约有3000万册,其中保存得最好的多为宣纸线装书。

(1)下列关于“宣纸”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宣纸是我国传统的书画用纸,其传统制作技艺被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B.“纸寿千年”是对宣纸的生产历史悠久、保存时间长的赞誉,宣纸“寿命”达千年绝不是夸张,而是已被证明。

C.“墨韵万变”是对宣纸润墨性的评价。宣纸落墨得当,会因为发洇而产生层次分明、墨色变化丰富的效果。

D.人工加速老化试验中,有3种宣纸的青檀皮纤维变化不明显;有4种纸不能达到宣纸“寿命”的下限。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与木材、稻麦草纤维相比,宣纸的主要原料——青檀皮——纤维细胞壁的规整程度好,纤维柔软适中。

B.宣纸作为传统书画用纸可分为生宣和熟宣两类,较之熟宣,生宣因水墨渗透性强,能够产生更丰富的墨韵变化。

C.生宣指直接从纸槽中抄造出来而未经过再加工的宣纸。因其润墨性强,着墨浓淡不易掌握。

D.阻塞纸张表面纤维间的多余毛细孔是将生宣加工成熟宣的主要目的,熟宣适宜工笔画,要求画家落笔即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材、稻麦草纤维中相同长度的纤维占其全部纤维的比例低于88%。

B.生产过程中的自然干燥工序对于提高宣纸的润墨性和耐久性有一定作用。

C.宣纸造纸过程中产生的碳酸钙微粒有吸附水墨的能力,以此防止纤维素发生酸性降解。

D.我国现存的纸质古籍中保存得最好的多为宣纸线装书,这与宣纸的制作工艺有关。

【答案】(1)B(2)D(3)C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对纸寿千年的理解不准确。这是对宣纸耐久性的赞誉,而不是针对生产历史悠久而言的。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关于熟宣要求画家落笔即定的理解错误。这是生宣因为水墨渗透迅速,因此对画家技巧做出的要求。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以此防止纤维素发生酸性降解不符合作者的表达意图。能提高纸吸附水墨的能力,提升润墨效果起到中和作用,防止纤维素发生酸性降解是宣纸中碳酸钙微粒的两方面作用,它们并不是因果关系。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地区高三四校联考】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bō) 牛(nán) 恫(hè) 窗明净(jī)

B(shuàn) 轻(tiāo) 痒(sào) 编三绝(wěi)

C(wàn) 生(xiào) 名(yuán) 休相关(qī)

D结(zhēng) 馄(tun) 打(yàng) 光瓦亮(zèn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What makes a gift special? Is it the price you see on the gift receipt? Or is it the look on the recipient's face when they receive it that determines the true value? What gift is worth the most?

This Christmas was debating what to give my father. My dad is a hard person to buy for because he never wants anything. I pulled out my phone to read a text message from my mom saying that we were leaving for Christmas shopping for him when I came across a message on my phone that I had locked. The message was from my father. My eyes fell on a photo of a flower taken in Wyoming, and underneath a poem by William Blake. The flower, a lone dandelion standing against the bright blue sky, inspired me. My dad had been reciting those words to me since I was a kid. That may even be the reason why I love writing. I decided that those words would be my gift to my father.

I called back. I told my mom to go without me and that I already created my gift. I sent the photo of the cream-coloured flower to my computer and typed the poem on top of it. As I was arranging the details another poem came to mind. The poem was written by Edgar Allan Poe; my dad recited it as much as he did the other. I typed that out as well and searched online for a background to the words of it. The poem was focused around dreaming, and after searching I found the prefer picture. The image was painted with blues and greens and purples, twisting together to create the theme and wonder of a dream. As I watched both poems passing through the printer, the white paper colouring with words that shaded my childhood, I felt that this was a gift that shaped my childhood; I felt that this was a gift that my father would truly appreciate.

Christmas soon arrived. The minute I saw the look on my dad's face as he unwrapped those swirling black letters carefully placed in a cheap frame, I knew I had given the perfect gift.

【1】The idea for a special gift began to form when the author was _____.

doing shopping

having a debate

reading a message

leaving for Wyoming

【2】The authors inspiration for the gift came from _____.

a photo of a flower

a story about a kid

a call from the mother

a text about Christmas

【3】The underlined word it in Paragraph 3 refers to a poem by _____.

the father

the author

William Blake

Edgar Allan Poe

【4】The author made the gift by _____.

searching for the poems online

drawing the background by hand

painting the letters in three colours

matching the words with pictures

【5】What i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passage?

To show how to design images for gifts.

To suggest making gifts from one’s heart.

To explain how computers help create gifts.

To describe the gifts the author has receive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我赞同神话是中国文学起源之观点,也认为口头文学是中国文学起源的观点是对的;由于六经中也包含了文字记载的神话,故也认为文学的源头是六经的观点并没有排斥神话。

公共性的文学起源的命题,对于一个具体人而言就是我的文学的起源是什么。每个人都要寻找神话与自我生命的关联:比如我自己的童年是在民间口传文学的熏陶里度过的,在童年的想象里,家乡的天空是嫦娥、后羿、王母娘娘、七仙女们的家园。这是作为人的最初的对于天空的幻想,这个天空是美女和奇人的所在,是灵魂的寄宿地,这种感觉是民间神话教育的结果。神话使人一生都感觉到家园不但在大地上,也在天上。

神话是神的故事,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生命树;神话是一切故事的母本,神话作品能够起到让灵魂飞翔的作用。中国逐日的夸父、古希腊盗天火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高尔基《伊则吉尔老婆子》里的丹柯、安徒生《海的女儿》,都是神话或者在神话基础上形成的童话,这些故事带着人们重新回到童年,回归童心,恢复艺术思维,激发艺术创造力。说神话是文学的起源不只是把先秦典籍中记载的神话当作起源。起源并不是静止在远古的某一个时间点的,而是动态的、活生态的、原生态的,凡是活生态的口传文学都是源远流长的,它既能在源头像文学的发动机一样源源不断地产生原动力,又能在某一个特定的流程中对文字性的文学产生重要影响。

总之,有了文字之后部分口传文学有了记载,发展成为白话文学,形成了口传与书传互动的良性循环的文学生态。我们说口传文学就是文学的起源,严密一点说就是民间文学是文人文学的起源。

我以为文学六经起源说与神话口传起源说,反映了起源阶段文学的形与神兼备的两个方面的特质。如果说神话说反映了文学内在的形象思维结构与言语形态方面的精粹,更重视文学的精神之源头,那么六经说更重视文学外在形式方面的题材和文学样式的丰富性。这两方面缺其一都不能担当起源阶段文学的原生态的动力功能。

口传文学与书面文学、民间文艺与文人文艺联动发展的运动机制,其核动力就是文学起源时代的神话、哲学、文艺的三合一有机体发出的。这个有机体是神人共创的,神学、哲学、人学、文学共生的。

文学起源时代之文学艺术的三合一有机体具有原始性、原生态特征,其产生的天人交感物我同一,具体到写作上,表现出明显的养生性特征,在题材上形成了对天、人、物全面表现的文学体系,并且总是追求图文结合的表现。这使得中国文学的基础丰厚,神秘性、审美性和实用性高度融合,生活化、自然化特点明显,使得我们很难从内容上将文学与非文学作品一刀分开。

(摘编自李建荣《神形兼备,缺一不可》,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中国文学的起源有多种观点,或说起源于神话,或说起源于口头文学,或说起源于六经,作者都认同。

B我的文学的起源是什么,这是一个公共性的文学起源命题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人都要寻找神话与自身的关联。

C.民间神话能够激起人们对天空产生出无穷无尽的美好的幻想,想象着天空是美女和奇人灵魂的寄宿地。

D.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神话或者在神话基础上形成的童话,都是各自民族文化的长久不息的生命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口传文学是文学的起源,准确地说就是民间文学是文人文学的起源,而作者的文学起源是民间口传文学。

B.文学六经起源说与神话口传起源说不是矛盾的,而是反映出起源阶段文学的形与神两个方面的统一。

C.文学起源时代的神话、哲学、文艺的有机体,是口传文学、书面文学、民间文艺与文人文艺联动发展的核动力

D.神话、哲学、文艺三者合一的有机体的原创性、原生态特征,让我们难以从内容上将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截然分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能只把先秦典籍中记载的神话当作文学的起源,因此,文学起源并不是静止在远古的某一个时间点,而是动态的、活生态的、原生态的。

B.神话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作用是巨大的,对一个人的成长也是重要的,它带着人们回到童年,回归童心,恢复艺术思维。

C.在文字产生前,神话表现为口头文学;文字产生后,部分口传文学有了记载,发展成为白话文学,不过,口头文学仍然存在。

D.具有明显的养生性特征,在题材上形成了对天、人、物全面表现的体系,追求图文结合,这些时候是文学起源时代之文学艺术在写作上的具体表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在南极海洋中,生活着一种奇特的鱼类——冰鱼,它们的身体就像冰一样呈半透明,体内几乎不含血红蛋白。

约翰·路德和其他的研究人员确认,南极冰鱼是唯一同时缺乏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脊椎动物。血红蛋白是富含铁的蛋白质,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这些细胞用它吸收和释放氧气。一般看来,生物学家认为冰鱼苍白的血液是对南极冰冷而富含氧气的水环境的典型适应特征。可能冰鱼通过鳃和极薄的皮肤吸收了许多溶解在海水中的氧,因此它们可以抛弃那些大而柔软的红细胞。而且,生物学家们还推测,较稀薄的血液在身体中循环流动的时候阻力比较小,而节约能量消耗也有利于生存,尤其是在极端环境里。

然而,最近一些生物学家提出,血红蛋白的缺失不是一种有用的适应行为,而是基因突变导致的不幸结果。冰鱼的血液携带氧气的量只有普通鱼类血液的10%,为了生存,它们不得不大幅调整自己的身体。进化铸成的这个大错也许对于大多数鱼类来说是致命的,但冰鱼的鳃,加上一点点幸运的环境优势,拯救了它们,没让它们因血液的缺陷而灭亡。

通过对比冰鱼和红血球鱼类的DNA,美国西北大学的威廉·德特利茨和他的同事们确认了导致血红蛋白的特殊基因缺陷。总的来说,调控血红蛋白合成的一个基因在冰鱼体内完全缺失。虽然没有任何其他动物完全缺乏红细胞,生物学家发现环境改变会导致红细胞的减少。当气候变冷的时候,鱼类把血液变得稀薄一点使其更容易流动是有好处的。相比生活在温暖水域里的鱼,生活在冷水里的鱼血液中的红细胞通常比例更低。而且,生活在温带的鱼每到冬天的时候血液中红细胞的比例会减少,以节约能量。根据这些事实,生物学家猜测南极冰鱼为了适应南冰洋而进化出了特别稀薄的血液。

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大学的克莉丝汀·奥布里恩和她的同事提出,和南极鱼科的近亲还有其他大小差不多的鱼相比,冰鱼的心脏和血管都比较大。虽然在冰鱼体内循环的血液异常稀薄,但它们的血液循环系统容量很大。他们计算出,要让血液全部循环起来,冰鱼消耗的能量大约是南极鱼科中红血球鱼类的两倍。温带鱼类的心脏消耗的能量不到基础代谢率的5%,而冰鱼巨大的心脏消耗的能量占了身体能提供的能量的22%。他们还指出,冰鱼供养每个器官的血管也要比红血球鱼类多。

和近年来的其他生物学家一样,奥布里恩和希德尔认为,冰鱼巨大的心脏和毛细血管,升高的血压还有稠密的血管视为对血红蛋白缺失的补偿。但仅有这些适应特征似乎不足以挽救南极冰鱼免遭灭绝,它们似乎还从营养富集的环境中受益。

然而现在,冰鱼正面临一个新的威胁——人为的气候变化。南冰洋正在变暖,而且可能酸化,营养将会减少。奥布里恩说,研究者已经指出,相比红血球鱼类,成年冰鱼对温度变化更敏感,它们无法经受高温。如果路德说对了,“只有在极地地区寒冷的水中,没有色素的鱼类才能生存”,那么正在南冰洋发生的温度变化可能给冰鱼带来灭顶之灾。

(1)下列对于冰鱼体内为何缺少血红蛋白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学家发现,环境改变会导致生物体内红细胞的减少。

B.专家推测,冰鱼体内较稀薄的血液在循环时可降低能耗。

C.有些研究者认为,调控血红蛋白合成的一个基因在冰鱼体内完全缺失。

D.当气候变冷时,体内红细胞减少更有利于鱼类的生存,所以冰鱼进化出了缺乏血红蛋白的稀薄的血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冰鱼和其大小差不多的南极鱼类近亲相比,冰鱼的心脏和血管都较大。由此可见,冰鱼消耗的能量也比红血球鱼类要高。

B.冰鱼的鳃和皮肤可能替代了通常由血红蛋白实施的吸收氧的功能。

C.生活在冷水中的鱼,其血液中红细胞的比例更低,是因为环境改变会导致红细胞的减少。

D.冰鱼体内大容量的血液循环系统弥补了血液异常稀薄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变暖导致南冰洋海水营养相对减少,可能会给冰鱼带来严重灾难。

B.不光是冰鱼,其他任何动物在气候变冷时都会出现体内红细胞的减少。

C.巨大的心脏和毛细血管以及南冰洋中丰富的营养,是冰鱼免遭灭绝的两条重要原因。

D.因为冰鱼血液携带氧气的量只有普通鱼类血液的10%,因此可知冰鱼体内只含有普通鱼类10%的血红蛋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It is not always easy for the public to see _____ use a new invention can be of to human life.

A. whose

B. what

C. which

D. that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He was always ___ helping other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They were ___ (frighten)to hear the ___ (frighten)soun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The building ___ (build) now is our classroom building.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