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读图,阴影区为10月7日,非阴影区为10月8日,判断1—2题。

1、NA的经度为

[     ]

A、180°
B、45°E
C、135°W
D、135°E
2、这时北京时间是

[     ]

A、8日23时
B、7日23时
C、8日17时
D、7日17时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北京市海淀区2007~2008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地理 题型:013

读下图,回答下题。

(1)

若图中阴影部分为某月21日的范围,则甲点的时刻为

[  ]

A.

0∶00

B.

4∶00

C.

18∶00

D.

20∶00

(2)

若此刻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昼,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北京的白昼时间长于上海

B.

地球的公转速度接近最快

C.

旧金山(西八区)正是夕阳如火

D.

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3)

若一架飞机以1000千米/小时的匀速沿经线低空飞行,则从甲点到乙点的飞行时间约为

[  ]

A.

9小时

B.

10小时

C.

12小时

D.

20小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2-2013学年海南琼海嘉积中学高一上教学质量监测(三)地理试卷(带解析) 题型:综合题

读“地球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其他部分为白昼,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北京时间是          。
(2)此时出现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大致是        。 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          。 
(3)此时,赤道与晨线、昏线交点的经度分别是                        。 
(4)此时,45°E所在时区的区时为                        
(5)如图所示,新旧一天的比例为           
(6) 据左图信息,在右图中画出提供相同信息的示意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届海南琼海嘉积中学高一上教学质量监测(三)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读“地球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其他部分为白昼,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北京时间是          。

(2)此时出现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大致是        。 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          。 

(3)此时,赤道与晨线、昏线交点的经度分别是                        。 

(4)此时,45°E所在时区的区时为                        

(5)如图所示,新旧一天的比例为           

(6) 据左图信息,在右图中画出提供相同信息的示意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2007年6月25日是第十七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土地日的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下图是“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区图”,图中阴影区为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区。

材料2:我国粮食生产地11个省(黑.吉.辽.冀.鲁.豫.苏.皖.赣.湘.鄂)耕地及粮食生产占全国总量的百分比图。

材料3:2007年5月12日,国土资源部公布了2006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的调查结果,截至2006年10月31日,我国耕地面积比上年度净减少了30.68万公顷,距离1.2亿公顷的红线又进了一步,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材料4:广东省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表(单位:千公顷)

 

2003年

2007年

播种总面积

5193.1

4815.4

 

粮食作物

3128.6

2386.5

油料作物

353.5

318.0

糖料作物

163.5

747.6

蔬菜作物

1123.8

1211.8

1.材料1中阴影表示我国耕地的集中分布区,简述这些地区共同的优势自然条件。

2.从材料2中可以看出,我国粮食生产的布局特点是         。这种布局的主要优点是        

A. 有利于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B. 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粮食商品率

C. 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D. 有利于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

3.面对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严峻形势,针对材料3中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分析回答为确保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2亿公顷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4.结合材料4,简述广东省2007年较2003年4种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