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2005年6月16日上午9时,4股水流从小浪底水库出水口的导流洞和明渠喷涌而出,直泻黄河下游。至此,黄河调水调沙正式进入生产运行阶段。据此回答下题:

(1)

关于黄河利用人造洪水冲沙减淤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人造洪水能冲沙减淤是因为提高了水流速度

B.

这种措施是治黄之本

C.

人造洪水能冲沙减淤是因为抬高了水位

D.

人造洪水能减少水土流失

(2)

黄河调水调沙所用的水主要来自于小浪底水库,所冲的沙主要来自于

[  ]

A.

青藏高原

B.

内蒙古高原

C.

黄土高原

D.

渭河平原

(3)

选择在6月中旬进行调水调沙的原因是

[  ]

A.

此时黄河的流量小

B.

降低库容为防汛作准备

C.

此时黄河流域降水丰富

D.

减少水库泥沙淤积

(4)

调水调沙对黄河河口生态影响是

[  ]

A.

河口湿地面积减少

B.

三角洲增长速度减慢

C.

泥沙入海,海水浸入湿地

D.

湿地面积增加

答案:1.A;2.C;3.B;4.D;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5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05年月10月12日9时,中国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飞船在轨飞行119小时,绕地球飞行圈,于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6日凌晨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成功着陆。

材料二       下图为一假想宇宙飞船M绕地球公制轨道及方向的示意图。M第一次到达P点的时间是2005年10月6日8时(北京时间),飞船往返于最南与最北的时间间隔是1小时。

当“神舟六号”发射时,全球的两条日期分界线为(      )

A 180°和165°E                         B 180°和15°W

C 0°和180°                                D 0°和15°E

“神舟六号”在轨飞行时的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相比(     )

A 线速度相同,角速度飞船较地球大

B 角速度相同,线速度飞船较地球大

C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与地球相同

D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比地球自转速度大

飞船M在地表投影(飞船、地心的连线与地面的交点)的纬度范围不超过(    )

A   30°             B   60°        C   90°            D   180°

飞船M第二次到达最北时的位置大约是(     )

A 165°E,30°N      B 165°E,30°S

 C 150°E,30°N      D 180°,30°N

飞船M第二次到达P点时绕地球转了(      )

A  1圈                                  B  2圈     

C  12圈                                 D  24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2005年6月16日上午9时,4股水流从小浪底水库出水口的导流洞和明渠喷涌而出,直泻黄河下游。至此,黄河调水调沙正式进入生产运行。据了解,自2002年起,黄河先后进行了3次调水调沙试验,将2亿多吨泥沙送入大海,使黄河下游不断恶化的河道形态得到初步调整。此次调水调沙过程需要15至20天。这是小浪底水库第一次进行正式调水调沙。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试验所用的水主要来自(    )

A.三门峡水库                             B.小浪底水库

C.刘家峡水库                             D.丹江口库

(2)关于利用人造洪水冲沙减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这种措施是治黄之本

B.人造洪水能冲沙减淤是因为提高了水流速度

C.人造洪水能冲沙减淤是因为抬高了水位

D.人造洪水能减少水土流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中心点为地球某一极点的示意图(图1-1-8)”,两虚线分别表示回归线和极圈。阴影部分为2005年6月7日。图中M为某一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箭头表示其绕地球转动方向。据此回答题。

. 能该通信卫星运动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M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比a点大

    B. M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1个恒星日

    C. M绕地球公转周期为24小时

    D. 在b点观察到M的运动方向为自西向东运动

. 此时北京时间为

    A. 6月6日8时         B. 6月7日16时

    C. 6月6日16时        D. 6月8日8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分析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

材料二:我国北方15个省(市、区)2005年1月平均气温距平及采暖能耗率图。

(注:气温距平是指某地某一时段平均气温与该地同时段多年平均气温的差值。)

⑴我国北方15个省区中,  2005年1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的有     个,其中气温偏高最多的一个省区采暖能耗减少了         

⑵矿物燃料的燃烧,除了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外,还排放出大量的酸性气体,形成酸雨危害。我国北方冬季采暖消耗的矿物燃料多,但酸雨危害的面积却比南方小很多,主要原因是                                                                     

⑶要改善“温室效应”、酸雨等跨国界环境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