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读下图,完成8~9题。

8.B圈按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  )

A.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

B.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

C.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

D.海洋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

9.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大气         B.水          C.岩石和土壤           D.生物

【解析】 据图可知B圈为广布于陆地、海洋、大气、生物体内的水圈。生物是组成生物圈的主要部分,而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 8.B 9.D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将会使泥沙的侵蚀动态、输送过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沉积带中泥沙的沉积速率。下图为“黄河中游地区气候湿润指标[计算公式:某一时期大水次数×2/(同一时期大水次数+大旱次数)]和下游河道沉积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8~9题。

8.最能反映黄河中游地区植被严重退化的时间段是(  )

A.公元100~300年              B.公元600~1100年

C.公元1100~1300年            D.公元1300~1800年

9.关于该图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沉积速率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气候变化越剧烈,沉积速率的变化也越剧烈

B.下游河道沉积速率的波动增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后果

C.中游地区气候湿润指标在公元1100年后的波动上升是植树造林导致的

D.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沉积速率基本呈现负相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地形地貌。 读下图,完成8~9题。

            

8. 右图所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    )

①以丘陵、平原为主    ②中部高,西南、东北低

③以平原、盆地为主    ④中部低,西南、东北高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④

9. 图中甲、乙两条虚线所在的地形部位分别是(    )

A. 山脊、山谷      B. 山脊、山脊   C. 山谷、山脊      D. 山谷、山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水土流失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对水土流失形成机制和综合治理的研究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读下图,完成8~10题。

8.关于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坡度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B.坡度在20°~4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

C.坡度在40°左右,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D.坡度越大,坡面侵蚀强度越大

9.坡度在40°~9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原因是              (  )

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

B.降水量少,且强度小

C.坡面径流流速小

D.受雨面积减小,使坡面径流量减小

10.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右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  )

A.①           B.②            C.③           D.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中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09年10月11日在上海启航,2010年4月10日返回上海。该次科考活动除执行长城站、中山站的常规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外,重点对昆仑站和格罗夫山的内陆进行了科学考察。读下图,完成8~9题。

8.图中M地常年盛行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9.若某科考队员于某日北京时间13时30分在M地观测到太阳位于地平线上,当他再次观测到太阳位于地平线上的时间间隔是(  )

A.19小时                                                    B.21小时

C.22小时                                                    D.24小时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