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近代以来,洞庭湖湿地水域不断缩小,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洞庭湖湿地水域不断缩小,导致其功能不断发生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节气候功能增强 B. 航运能力增强
C. 生物多样性减少 D. 调蓄洪水能力增强
【2】下列地理事物,不属于湿地的是( )
A. 纳木错 B. 滩涂 C. 水稻田 D. 台湾海峡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广东省北部山区及粤东、粤西等地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现将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手,在当地划出专用土地设立产业转移园区。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农业生产模式中,适宜当地发展的是 ()
A. 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复种指数
B. 建立杉木—果木—稻田—鱼塘的立体农业布局
C. 发展鱼塘—台田立体生产模式
D. 大力发展天然橡胶、花卉、水果等高产值农产品生产
【2】当地建立产业转移园区将有利于()
A. 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
B. 节约土地,形成集聚效应
C. 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
D. 促进工业的分散
【3】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
A. 出现民工短缺现象 B. 水源缺乏
C. 能源供应紧张 D. 交通运输落后
【4】构建“9+2”泛珠三角区域的主要原因是()
A. “9+2”各省区的地理环境相同
B. “9+2”各省区之间都有铁路联系
C. 政治协作的需要
D. 经济互补合作的需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旅游地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旅游活动已成为普通大众的消费活动。北京市郊区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景观和风土民情资源发展旅游业,火热的表演、绚丽的自然风景和壮观的八达岭长城迎来了一批批游兴盎然的游客。
指出北京郊区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带来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历了五次大的产业转移。据下表完成下列各题。
产业转移 | 时间 | 输出国 | 被输入国 | 转移产业 |
第一次 | 19 世纪 40 年代 | 英国 | 美国 | 纺织工业 |
第三次 |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 | 日本 | 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韩国 | 劳动密集型产业 随着产业转移的升级,又逐步扩展到了汽车、电子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
第五次 | 近些年 | 中国 | 一是东南亚相关国家,二是美国、日本、欧洲 等发达经济体 | 输出的双路线:低端的产业向东南亚相关国家转移,高端的产业向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回流。 |
【1】第一次产业转移与第三次产业转移中,输出国共同原因是( )
A. 本国市场狭小 B. 工业导致环境污染严重
C. 本国劳动力不足 D. 经济全球化趋势
【2】第五次产业转移,中国产业向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回流的原因( )
A. 市场的扩大 B. 科技的发展 C. 环境承载力的增大 D. 劳动力增加
【3】第五次产业转移会使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 )
A. 老龄化趋势减缓 B. 工业产值增加
C. 城市化水平提高 D. 工业化进程加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甲、乙、丙三流域位于我国同一省区内。甲流域面积1604km2,流域内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600~800mm;乙流域面积502km2,流域内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700~750mm;丙流域面积777km2,流域内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509.8mm。下表为三流域植被分布情况。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植物类型 | 常绿针叶林 | 落叶阔叶林 | 混合林 | 森林地 | 林地草原 | 灌木林 | 草原 | 作物地 | 合计 |
甲流域 | 0.163 | 0.096 | 0.026 | 0.219 | 0.119 | 0.002 | 0.175 | 0.200 | 1 |
乙流域 | 0.017 | 0.001 | 0.006 | 0.295 | 0.390 | — | 0.137 | 0.154 | 1 |
丙流域 | — | — | — | — | 0.004 | 0.473 | 0.523 | — | 1 |
【1】造成三个流域植被发育程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位置B. 地形地势C. 流域面积D. 多年平均降水量
【2】甲流域较乙、丙流域植被发育好,则甲流域
A. 年日照时数较长B. 年平均气温较低
C. 洪水历时较长D. 降水强度较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组织联合发表的《2000年地球生态报告》显示,人类若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资源,那么所有资源将会在2075年前被消耗光。该报告还根据每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和各国自给自足能力的平衡关系,计算出各国“生态脚印”大小,即各国消耗资源时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冲击程度。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这段材料表明地球上的资源具有的特点是( )。
A. 数量上的有限性 B. 潜力的无限性
C. 分布的不均衡性和规律性 D. 资源的紧密联系性
【2】“生态脚印”说明( )
A. 发展经济不可避免的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B. 人们对环境规律的认识具有一定局限性
C. 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在不断扩大 D. 环境容量(承载量)是有限的
【3】阿联酋等一些波斯湾国家“生态脚印”较大,主要是因为( )
A. 发展速度快 B. 资源消费量大
C. 环境承载量大 D.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不协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无论在哪,无论多远,春节(农历正月初一)能够回家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近30年的每年春节节前,大量民工返回故乡的主要原因是
A. 快捷便利的交通
B. 传统的家庭文化
C. 迅速发展的经济
D. 改革开放的政策
【2】2015年春节,下列四城市的居民能够享受到最长白昼的是
A. 成都
B. 哈尔滨
C. 北京
D. 乌鲁木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中国白酒生产地域性强。以发酵容器为例,清香型用的是缸,如山西汾酒。清香型酒的酿造技术传到陕西后,直接挖坑用黏土糊内壁,用土窖酿酒。泥土产生的细菌使酒产生香气,于是就有了浓香型白酒。因追求清香型风味,陕西人想出了“毁窖”的办法,每年把土窖的泥挖掉一层,添上新土以避免细菌大量繁殖。后土窖发酵的技术传入四川盆地,人们同样使用“毁窖”法,但却不能达到毁窖的目的。再后传入贵州,人们用“石壁泥底”窖酿酒。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四川“毁窖”酿酒效果不佳的原因,最可能是由于( )
A. 当地的气候暖湿 B. 土中的细菌不同 C. 当地酿酒时间长 D. 土的矿物质不同
【2】在贵州建“石壁泥底”窖除考虑控制细菌外,另一主要目的是( )
A. 调节窖内温度 B. 防止流水侵蚀 C. 节约建设成本 D. 有效防止地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渭河堪称关中平原西部的母亲河,素有“三源孕鸟鼠,一水兴八朝”之说。记者沿渭河逆流而上,寻找致使河水污染的源头。在记者到达某村时,发现渭河河道内一辆挖掘机正在给一辆双桥卡车上装砂料。而此时采砂地点正好处于G30连霍高速高架桥的上游附近,采砂点处已然满目疮痍,到处是已挖的砂坑。
分析在渭河河道非法采沙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