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中国的“北斗一号”定位系统不仅能确定自身的地理位置,还能通过卫星的通信功能,主动地将自己的信息传递出去。因此,“北斗一号”在下列应用中更能体现其优势的是
A.环境监测B.灾害救援C.大地测量D.城市管理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戈尔巴乔夫在《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他是改革的先驭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戈尔巴乔夫的这一评价
A.充分肯定了勃列日涅夫改革
B.客观评价了赫鲁晓夫改革
C.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历史功绩
D.是对自身改革深刻的反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甲城市人口增长率曲线图”和“乙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1】甲城市人口呈现正增长的开始时期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如果只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关于乙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①时人口数量比③时多 B. ④时人口数量达最小值
C. ②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D. ③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易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自然原因有:
①地形复杂崎岖不平 ②土壤肥沃土质疏松 ③降水时空分配不均 ④河湖淤塞排水不畅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所给经纬网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若不考虑地形因素,有关该图中两点间实际长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 AD等于DE B. DE等于BC
C. AB是AD的2倍 D. BC是AD的四分之三
【2】关于图示中甲乙两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两区域实际面积相等 B. 乙区域实际面积是甲区域的2倍
C. 甲区域比例尺大于乙区域 D. 乙区域比例尺大于甲区域
【3】设A、B两地和A、D两地之间的最短距离分别为d1和d2,则
A. d1和d2相等 B. d1约为d2的一半
C. d1约为d2的1.5倍 D. d1约为d2的两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出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含预计)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不同省区出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差异显著,主要影响因素有( )
A. 环境 B. 经济 C. 教育 D. 资源
【2】启动“单独二孩”政策是为了( )
A. 提高人口合理容量 B. 提升民族人口素质
C. 减缓人口老龄化速度 D. 保持合理劳力规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某区域的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图,每个小方格表示实际长宽各100米,图中r表示河流,t表示林地,h表示住宅,f表示水田。方格中数字2表示相同的海拔高度。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河流流向是自东北向西南 B. 图中住宅易受到滑坡、泥石流影响
C. 该区域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 D. 图中森林覆盖率为8%
【2】下列有关地理信息技术运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运用GPS,可以监测河水是否淹没到住宅
B. 图中海拔高度的测量主要运用RS技术
C. 数字地球不能对该区域的地理信息进行立体的、动态的显示
D. 运用RS可以监测该区域林地的砍伐情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凡在现在所处环境中,竭尽一切人力的可能,仍找不到完全自给和安居乐业机会的家庭,我们均将尽力在新的环境中给予重新开始的机会。”为执行这一原则,罗斯福政府
A.给予工人谈判权利
B.采取以工代赈政策
C.规定工人最低工资
D.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为
A、煤炭、天然气、水电
B、石油、天然气、煤炭
C、天然气、石油、水电
D、煤炭、石油、天然气
【2】“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发展的主要意义是
①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及相关工业的发展
②有利于改变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
③不利于西部农业的发展,降低土壤肥力
④减轻东部能源压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⑤“西气东输”主干管线沿线酸雨会增多
⑥“西气东输”主干管线沿线相关产业拉动,经济优势进一步发展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①②④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