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地理小组利用下图提供的信息开展探究学习。读图,完成各题。
1.图中所示的L湖被污染。学生经过分析确定,污染物主要来自( )
A.城镇 B.牧区
C.林区 D.矿区
2.学生对图中所示牧区分布的影响因素提出四组假设。据图探究,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气候、交通 B.土壤、市场
C.水源、技术 D.地形、人口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届(新课标)高中地理5年高考真题备考第二章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4.江苏高考)下图是2014年4月30日20时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下题。
锋面过境时,M地可能出现的天气变化是( )
A.气温升高,出现降水 B.气温降低,天气转晴
C.风力增强,出现降水 D.风力减弱,天气转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年鲁教高中地理创优必修3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根据材料和图,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泛珠三角”9省区的区域面积为全国的1/5,人口占全国的1/3。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泛珠三角”在全国的地位十分突出。
材料二:日本著名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雁形产业发展说”认为,合理的产业分工转移应是从雁首至雁翼,再到雁尾。由此理论可以认为,“泛珠三角”地区中港澳为雁首,珠江三角洲为雁翼,内地作为雁尾。可见,“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应根据各省区的经济、技术、劳动力等不同优势建立产业分工结构。
材料三:“双转移”战略是当今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头戏,“双转移”即“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图乙),这一战略的提出,在理论和实践上再度触及广东人口迁移流动与城市化这一问题。
(1)20世纪90年代,香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向珠江三角洲转移的原因是什么?
(2)在“雁形产业发展说”指导下,现今的“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应建立怎样的产业分工结构?
(3)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高速增长,它以广州、深圳为中心,带动周围城市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已成为目前我国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群之一。请分析该城市群发展的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鲁教高中地理创优必修3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西南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区域内的重庆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下图为“重庆市1999~2008年主要能源消费变化和单位GDP能耗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变化和单位GDP能耗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单位GDP能耗变化的主要原因。
(2)指出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特点;结合西南地区能源资源优势,说明该市今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鲁教高中地理创优必修3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近年来,山东分别与山西、内蒙古开展能源战略合作,推进“晋电入鲁”和“蒙电入鲁”工程建设。据此完成各题。
1.有关外电入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减轻铁路运输压力,保障电网的稳定性
B.推动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实现共同繁荣
C.主要目的是解决山东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D.促进山东省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2.山西在煤矿附近大力建设坑口电站,从过去的对外输煤为主转变为输电为主,这种做法可能对山西省产生的不利影响是( )
A.加剧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B.不利于山西经济发展
C.输电的经济效益远低于输煤
D.不利于铁路运输的发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年鲁教版高中地理创优必修3 第二单元可持续发展之路单元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即3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材料二: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7种,其中钾、镁、锂、锶、芒硝、石棉、电石级石灰岩7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许多矿产资源间的关联度极强,综合利用率高。
材料三:
(1)读“柴达木盆地示意图”,图中字母A、D代表的地理事物是:A矿产地是 ;D处是 山脉。
(2)读“柴达木部分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回答
①填出图中甲、乙两处的工业部门:甲 ;乙 。
②示意图中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做法有哪些?
(3)该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还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4)柴达木盆地发展种植业的有利和不利自然条件分别是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年鲁教版高中地理创优必修3 第二单元可持续发展之路单元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攀升和石油资源的日渐紧张,大力发展生物乙醇燃料生产是我国应对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然而国家发改委却紧急叫停了玉米加工乙醇的项目审批。据此并结合下图完成各题。
1.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结合图分析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可能产生下列哪种生产方式( )
A.全球化生产 B.信息化生产
C.集聚生产 D.清洁生产
2.发展生物能源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必然选择,其好处有( )
①可促进解决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 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改善生态环境 ③降低石油的对外依存程度
④刺激汽车制造业的飞速发展 ⑤带动粮食生产和粮食深加工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3.国家停止玉米加工乙醇项目审批的主要原因是( )
①用玉米生产乙醇比用其他生物原料的成本高
②不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
③我国玉米生产供不应求
④会引发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年鲁教版高中地理创优必修3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表”,完成各题。
1990年 | 2000年 | 2006年 | ||||||||
苏州 | 徐州 | 苏州 | 徐州 | 苏州 | 徐州 | |||||
GDP(亿元) | 202.14 | 112.84 | 1 540.68 | 616.95 | 4 820.26 | 1 428.80 | ||||
人均GDP(元) | 3 617 | 1 438 | 26 692 | 6 948 | 78 801 | 15 363 | ||||
GDP每增加 亿元占用的 耕地面积 (万平方米) | 111.41 | 318.92 | 85.27 | 76.43 | 54.25 | 8.93 | ||||
1.结合表中信息,有关苏州、徐州经济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2000~2006年间苏州的GDP增速比徐州快,但人均GDP增速比徐州慢
B.1990~2006年两地的GDP均呈上升趋势
C.1990~2006年苏州和徐州“GDP每增加1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均在下降
D.1990~2006年“GDP每增加1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徐州比苏州下降的速度更快
2.就两地“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的合理之举,叙述错误的是( )
A.禁止占用耕地发展其他产业,落实国家土地基本国策
B.徐州在保护耕地的同时,要依靠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快发展
C.苏州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努力降低亿元产值占用的耕地面积
D.两地间应加强合作,进行产业整合,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年鲁教版高中地理创优必修3 3.2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今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结合下图完成各题。
1.根据图所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说明( )
①能源的消费地位能够体现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
②20世纪世界能源的主导是煤炭
③目前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主要是因为其储量少,开采量减少
④未来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太阳能、核能、生物能等新能源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针对我国能源利用现状,中国应采取的对策是( )
①调整工业结构,控制高能耗企业的发展
②使用廉价燃料,降低生产成本
③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
④关停高能耗企业,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