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回答题。
【小题1】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
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
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
A.①③ | B.①② | C.②③ | D.③④ |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甲位于我国西北内陆,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以内流河为主,甲区域以夏汛为主,水系呈向心状;乙位于我国海南岛,以雨水补给为主,以外流河为主,以夏汛为主,水系呈放射状。正确答案选C。
【小题2】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夏季热量充足、劳动力价格较低。正确答案选B。
【小题3】A、B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多山的地形、对外联系不便、生产方式落后。正确答案选C。
考点:主要考查了我国西北内陆和海南岛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我国西北内陆和海南岛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图中N为北极点,A、M、B位于地球表面,NP为经线,MN的球面最短距离为2553千米。读图完成题。
【小题1】若AM为昏线,则此时节 ( )
A.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落叶遍地 | B.日本富士山樱花烂漫 |
C.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草枯黄 | D.北京颐和园雪飞冰封 |
A.66ºN,110ºE | B.67ºN,110ºE |
C.66ºN,130ºE | D.67ºN,130º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某游客在日记中写道:北京时间2时15分,旭日的霞光就撒满了三江平原的乌苏镇。在这个有我国“东方第一镇”之美誉的边境小镇的市场上,早已集聚了大量的、相邻国家的境外商人进行木材、大豆、小麦等交易。据此判断题。
【小题1】读上图我国“东方第一镇”—乌苏镇位于( )
A.①图中 | B.②图中 | C.③图中 | D.④图中 |
A.春季 | B.夏季 | C.秋季 | D.冬季 |
A.朝鲜 | B.韩国 | C.俄罗斯 | D.蒙古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读图,回答题。
【小题1】图中属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①和④ | B.③和④ | C.②和③ | D.②和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题。
【小题1】2005-2010年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题。
【小题1】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 | 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 |
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 | 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 |
A.降水较少 | B.气温较高 |
C.风力较弱 | D.光照较强 |
A.季风影响 | B.西风带影响 |
C.低压控制 | D.高压控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引起了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分异。图是1999-2011年我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图。读图回答题。
【小题1】1999-2011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是
A.耕地面积加速下降 |
B.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
C.2003年以前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同步下降 |
D.2003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趋缓,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
A.耕地面积减少趋缓 | B.转基因技术广泛使用 |
C.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 | D.农业生态显著改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图为某河段景观素描图,图为该河段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①>②)示意图。读图完成题。
有关河曲地段水流速度、外力作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A.甲——流速慢——沉积作用——仓储用地 |
B.乙——流速快——浸蚀作用——住宅用地 |
C.乙——流速慢——沉积作用——交通(港口)用地 |
D.甲——流速快——浸蚀作用——水利设施(防洪堤)用地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