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阅读下面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承接日韩产业转移,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呼之欲出。在中国加入WTO、制造业全球基地初露端倪的背景下,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及其与日韩产业转移的对接,成为更加迫切的现实。山东半岛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上存在着一定的“梯度错位”空间,发展国际合作和承接产业转移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材料二 山东半岛、日本、韩国位置图
(1)山东半岛成为日韩产业转移承接地的优势有哪些?
(2)从工业地域分布来看,日韩产业向山东半岛转移的工业类型可能有哪些?
【答案】(1)山东半岛与日韩距离近;经济在全国相对比较发达;市场广阔;交通运输发达;廉价劳动力丰富;土地廉价;煤铁石油资源丰富。
(2)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高能耗工业。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产业转移的规律、影响因素。
(1)山东与我国其它地区相比的优势是地理位置距离日韩近;山东本地利于企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是工业发展水平高,工业基础好,而且工业联系较为紧密;人口众多,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市场;土地的价格比日韩相对较低;为了企业发展,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内部交易成本低等。
(2)发达国家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大幅度萎缩,尤其是劳动力价格高,以及两国资源、能源相对短缺,所以为了降低成本,应向山东半岛转移的工业类型为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和高耗能产业。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据安徽省合作交流办公室2012年7月6日的透露,受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影响,安徽利用外省投资增幅有所回落,但任是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的佼佼者,全省引进的重大产业项目数量明显增加。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安徽省成为全国承接产业转移佼佼者的主要原因是
A. 科技进步,人才丰富
B. 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较低
C. 靠近沪苏浙发达地区,联系方便
D. 区域工业化水平高,产业协作条件优越
【2】安徽省大量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是
A. 增加了就业岗位
B. 城市化速度加快,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C. 成为推动安徽省发展的重要动力
D. 使其在区域产业分工和合作中重点发展处于开发期的产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图中虚线框内是某区域循环经济产业模式示意。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甲产业合理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 B.市场 C.劳动力 D.科技
【2】若图中箭头代表货物运输,①②③④较为适用的运输方式分别是
A.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公路运输、管道运输
B.公路运输、管道运输、铁路运输、管道运输
C.公路运输、管道运输、内河航运、公路运输
D.内河航运、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公路运输
【3】该区域最有可能位于
A.广西 B.四川 C.新疆 D.宁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入夏以来,高温天气常常出现在我国中东部及其以南地区,持续高温天气对人们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影响。结合图,完成下面小题。
【1】造成高温天气的天气系统是图中的 ( )
A. a B. b C. c D. d
【2】我国东南沿海夏季常出现台风天气,与其对应的天气系统是(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我国某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变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该城市是的
A. 桂林 B. 北京 C. 合肥 D. 大庆
【2】影响该城市结构形态发展的基础因素是才
A. 农业基础和人口规模 B. 交通运输和生态环境
C. 资源分布和交通运输 D. 地形地貌和农业基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美国20世纪后期垃圾总量及处理构成变化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①90年代后期美国的垃圾增长速度明显高于80年代
②90年代后回收利用的垃圾总量增长速度最快
③90年代中期焚烧处理的垃圾量大为减少
④90年代后用于回收做混合肥料的垃圾有明显增长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2】下列关于垃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部分垃圾能够化害为利回归土壤
B. 垃圾会占据大量土地,但不会对水、大气产生影响
C. 废电池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D. 填埋处理是垃圾处理的最佳方式
【3】下列关于固体垃圾露天堆放和填埋处理造成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
B. 有些垃圾堆存在城市的死角,严重影响环境卫生,成为多种疾病的传播源
C.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大
D. 产生含有害物质的渗滤液,对地表水及地下水造成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