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中国高铁在发展过程中,有效推进了土木工程、动车组系统、运行控制系统的技术创新和服务管理模式的创新。通过系统创新,中国高铁在赢得国民信任的同时,也逐渐赢得了国际信誉。截至2014年底,中国高铁运营总里程超过1万6千公里。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①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②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③新事物的力量总是强大的
④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7年初,黑龙江卫视推出了一档书信朗读节目《见字如面》。这档定位于“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节目请来一些影视演员朗读名人书信,然后由嘉宾进行解读,内蕴着“诗书传家远,忠厚继世长”的寄托。书信曾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栽体。司马迁激愤的《报任安书》,韩愈义正词严的《祭鳄鱼文》,林则徐的私信,曾国藩的家书……家事国事天下事,无事不可入信,或壮怀激烈,或柔情缱绻,书信记录了爱与痛,穿透了历史烟云。这些被公开的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都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观众听到的不仅是信,也是故事,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人生智慧、大师情怀。
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见字如面》节目的文化价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我国的四大高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
B. 云贵高原分布着广泛的岩溶地貌,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C. 黄土高原地面崎岖,多山间小盆地
D.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描写的是内蒙古高原的风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当前世界经济气候风云变幻。越是在前景不确定的时候,我们越是需要坚定信心,历史经验和经济规律告诉我们,世界经济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增长终究是趋势,一时的数据高低或市场起伏不能改变这个大势。下列选项与上述材料体现哲理一致的是
①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②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节俭败由奢
③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④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6年某月,某天气系统正由西北太平洋向西偏北方向移动,我国东南沿海风雨交加,某校气象观测小组观测到低空的云层快速向西南方向移动。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此时,该学校最有可能位于这一天气系统的 ( )
A. 东侧 B. 西侧 C. 南侧 D. 北侧
【2】该天气系统致灾因素主要包括 ( )
①强风②风暴潮③低温④暴雨
A. ①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1年夏季北京市连续遭受几次严重的城市内涝影响,阅读表3中提供的数据(北京市,单位mm),完成17~18题。 表3
降水量 | 径流总量 | 地表径流 | 地下径流 | 蒸发量 | |
市区 | 675.0 | 405 | 337 | 68 | 270 |
郊外平原区 | 644.5 | 267 | 96 | 171 | 377 |
【1】城市建设导致了
A.市区蒸发量减少 B.郊区径流总量减少
C.市区地下径流增加 D.郊区降水量减少
【2】要减轻内涝对北京市中心区的影响,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将市中心的地表水调往郊区
B.提倡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C.扩大城市的规模
D.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中华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同时许多诗词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诗句和蕴含的地理知识不相符的是 ( )
A.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冷锋
B.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我国南北方区域差异
C.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梅雨天气
D.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水循环,水资源得以更新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恰好反映了 ( )
A. 非地带性 B. 经度地带性
C. 纬度地带性 D. 垂直地带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两人分别参加了对乞力马扎罗山(东非)、阿尔卑斯山的考察(南欧),登山中,两人利用移动设备联系。甲说:终于在3100m左右时穿出了森林;乙则说:我早在不到2000m时就穿出林带了。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甲联系乙时,他正站在
A. 高山草甸带 B. 冰川带 C. 高寒荒漠带 D. 热带草原带
【2】甲乙两人叙述的差异,主要是因为
A. 阿尔卑斯山纬度较高 B. 乞力马扎罗山海拔较高
C. 阿尔卑斯山坡度较大 D. 乞力马扎罗山降水较多
【3】若乙从南坡攀登阿尔卑斯山,不会穿越
A. 针叶林 B. 常绿硬叶林 C. 常绿阔叶林 D. 混交林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