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10 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世界两大湖泊示意图, 图中甲、乙两湖泊的湖泊面积 自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都呈缩 小趋势。

(1)分析甲、乙两湖湖水含盐 暈变化的趋势及自然原因。(4 分)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 度分析甲地大力发展棉花种植对湖治面积的影响。(3 分)
(3)面对乙地区湖洎面积不断缩小的状况,请提出一项具体的解决措施,并说明 理由。(3 分)


(1)甲湖含盐量变大(1 分),原因是甲湖注入河流带来盐类物质,湖水蒸发,盐分积累(1分);乙湖含盐量变化较小(1 分),原因是乙湖湖水有进有出,不利于盐分积累(1 分)。
(2)该地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或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河流多内流河,径流量较小;大力发展棉花种植需从入湖河流取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3 分)
(3)a.退耕还湖。(1 分)可使耕地变为湖泊,扩大湖泊面积,蓄积更多湖水。(2 分)
b.植树造林。(1 分)上游植树造林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缓解湖泊淤积,进一步缓解湖泊面积的缩小,同时注入湖泊的水量更为稳定。(2 分)
c.发展节水农业。(1 分)可以减少农业灌溉用水,增加入湖水量,扩大湖泊面积。(2 分) (只答其一即可得 3 分,其他答案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试题分析:
(1)甲湖含盐量变大(1 分),读图甲湖是咸海,是内流湖。位于中亚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陆地注入河流带来盐类物质进入湖泊,湖水蒸发,盐分在湖中积累,所以含盐量不断增高。乙湖是洞庭湖,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是外流湖。与长江相通,湖水有进有出,不利于盐分积累,含盐量变化较小。
(2)结合前面分析,甲地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河流多内流河,径流量较小,入湖水量小。大力发展棉花种植需从入湖河流取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3)乙地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有围湖造田,所以要退耕还湖。使耕地还原为湖泊,扩大湖泊面积,蓄积更多湖水。另一原因是泥沙淤积。所以应在上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缓解湖泊淤积,进一步缓解湖泊面积的缩小,同时植树造林,可以使注入湖泊的水量更为稳定。
第三是应发展节水农业。可以减少农业灌溉用水,增加入湖水量,扩大湖泊面积。
考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及成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环境治理的措施。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综合题

读韩国简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2012年9月14日起,韩国各政府部门相继从首尔迁往新的行政首都世宗市。韩国政府计划在2020年前,将世宗市建设成一个具备尖端科学研究基地、尖端绿色产业、一流大学、能吸引全球投资的新型绿色城市。
材料二:济州岛(东经126°08′~126°58′,北纬32°06′~33°00′)是韩国最大岛屿,风光秀丽,有“东方的夏威夷”之称。气候冬季干燥多风,夏季潮湿多雨,年平均气温在16℃左右,夏季最高气温33.5℃,冬季最低气温1℃。济州市的年平均降水量为1585毫米,夏季约占43%。 有丰富的地质景观,数以百计的丘陵、滨海的瀑布、悬崖和熔岩隧道闻名遐迩。四季有不同的色调,拥有独特的风土人情。有“三多”(石多、风多、美女多);“三无”(无小偷、无大门、无乞丐);“三宝”(美丽的自然、民俗和传统工艺)。有多条航空和航海线联系岛外,岛内交通非常发达。
(1)据地图指出韩国重要城市群的分布特点,说明其形成原因。(8分)
(2)简述行政首都的搬迁对首尔和世宗市的突出影响。(4分)
(3)据材料分析济州岛旅游业发达的原因(10分)
(4)几名中国中学生准备到济州岛旅游,有人赞成暑假去,有人不赞成。请结合材料二说明你的观点并阐明理由(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综合题

(2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恐怖"胶林面积
西双版纳位于100°16′E—101°50′E和21°10′N—22°24′N之间,是全国少数几个适宜橡胶种植的地方之一。全州植胶总面积从1988 年的116万亩增加到了615万亩,使云南省一举超越海南成为全国橡胶产量最大的省份,即是这个数字还有人认为太保守,当地人都用"恐怖"这个词汇来描述版纳的胶林面积,胶林左右着当地人们的生活。
材料二 橡胶林——绿色沙漠
橡胶树在20℃至30℃才能正常生长和产胶,5℃以下即受冻害,并且橡胶枝较脆弱,橡胶树采割期大约25-30年,有淡旺季之分。每年 2-4月,8-10月为淡季,每年5-7月,11月到翌年1月为旺季,胶林具有独占性。橡胶种植过程:砍伐烧尽原有森林——土壤挖深重翻——种幼苗——除去再次生长的植物(往往使用光谱性除草剂)以保证橡胶树健康生长——5-6年后开割橡胶。为了保证橡胶林的产量,需要控制单位面积的植株数,尽量扩大间距。
材料三 下图为西双版纳气温和降水量图

(1)结合材料三说出西双版纳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最高气温出现在5月份的主要原因。(12分)
(2)结合三则材料分析西双版纳大面积发展橡胶种植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8分)
(3)结合材料分析西双版纳大面积种植橡胶前后气候的变化。(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综合题

(22分)阿拉伯半岛是世界最大的半岛,气候干旱、沙漠遍布,大部分地区无常年河流,被称为无流区。下图为阿拉伯半岛地形图。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绘出沿北回归线的阿拉伯半岛地形剖面示意图。(4分)
(2)简析该半岛降水稀少的原因;并解释除降水外该半岛大部分地区成为无流区的自然原因。(8分)
(3)甲地畜牧业较发达,推测其用水来源及其成因。(6分)
(4)有专家提出在本区实施人工增雨以缓解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你认为是否可行,并阐释理由。(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综合题

(13分)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及该区域内新城略图。

材料二 经专家对植被综合研究,将造林树种分为4类:① 高耗水高水分利用率,如杨树、刺槐等;② 高耗水低水分利用率抗旱性很强的树种,如柠条等;③ 低耗水高水分利用率,如沙棘等;④ 低耗水低水分利用率,如油松、侧柏、狼牙刺等。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概述图中所示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根本原因,并说出影响其农业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3分)
(2) 图中新城位于C处,试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新城中甲乙两居住区房价差异的原因。(4分)
(3) 为改善生态环境,当地计划选用杨树、柠条作为绿化树种,试评价其生态影响(3分)
(4) 该地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探究提高西瓜产量的途径,分两组进行实验种植,A组直接在田里种植,B组在田里覆盖一层砾石后种植。实验结果发现B组种植的西瓜单产高于A组。请帮助他们解释其原因。(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综合题

【城乡规划】读某城市空间扩张示意图(下图),回答问题。(10分)

(1)该市1950年城市空间形态为   。从1980年建成区范围看,城市主要向   (方向)扩展,主要原因是   。(3分)
(2)A、B两地,   更适合建立高新技术区,其理由是   。(5分)
(3)试评价图中商业圈布局的区位条件。   (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综合题

(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中日地震死亡人数比较图。

(1)中国历次大地震中死亡人数差异较大,其自然原因除震级、震源深度外还有哪些原因?(2分)
(2)简述图示时间内中日地震死亡人数差别,并分析原因。(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综合题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西宁市的西北部,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平均深约21米多,最大水深为32.8米。青海湖湖水来源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青海湖藻类物质繁殖,鱼类资源十分丰富,以盛产湟鱼而闻名。年3-4月,从南方迁徙来的雁、鸭、鹤、鸥等候鸟陆续到青海湖开始营巢;5-6月间鸟蛋遍地,幼鸟成群,热闹非凡,声扬数里,此时岛上有30余种鸟,数量达16.5万余只;9月底开始南迁。
根据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最新遥感监测数据表明,2011年9月,青海湖面积为4353.72平方公里,增加了32.65平方公里,较2001年以来10年同期平均面积增加了76.31平方公里,与面积最小的2004年相比,面积增加了109.22平方公里,达到近11年来的最大值,连续7年呈递增态势。

(1)分析青海湖鱼类资源丰富的自然原因?(6分)
(2)分析候鸟在青海湖繁殖的自然条件?(6分)
(3)从2001年-2011年期间青海湖湖泊面积扩大的原因?(6分)
(4)分析青海湖地区交通对分布聚落的影响?(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综合题

我国某海滨城市一所学校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实地考察了学校附近的一座山地。下面是研究小组获得的有关材料。(28分)
材料一 研究小组从M地出发,如图甲所示。
材料二 在考察过程中,起初空气潮湿,气温每百米下降0.5 ℃。到某一高度后,空气渐干爽,气温每百米下降0.8 ℃,翻过山顶往山下走,气温每百米升高1 ℃。
材料三 气温与所能容纳水汽的关系如图乙。

(1)计算同一海拔高度A、B两地的气温:A.________;B.________。 (10分)
(2)在爬山过程中,在什么高度附近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描述此高度附近的天气差异。(12分)
(3)描述在考察过程中,山坡两侧天气的明显差异。(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