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分析材料一、二,回答以下2题。

材料一 气候是影响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1950年,著名地理学家Peltier根据全球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划分出大、中、小三种不同的某种外力侵蚀强度区域(见材料二)。

材料二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侵蚀强度划分图。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大、中、小三种侵蚀强度区域,其中对A区域不作该外力作用强度的划分。

4.据材料分析,直接受该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有(  )

A.挪威的峡湾  B.黄土高原的沟壑

C.石灰岩溶洞内的石笋  D.沙漠的风蚀城堡

5.据图分析,下列区域中该外力侵蚀强度最大的是(  )

A.亚马孙平原  D.浙闽丘陵

C.西伯利亚山地     D.撒哈拉大沙漠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地理教研室 题型:043

我国疆域辽阔,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特点各异、差别明显。以分区推进的政策思路,在不同经济区域构造各具比较优势的“经济增长极”,以此带动整个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正确选择。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迁称:“关中之地,……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新唐书》记载:“关中号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故常漕东南之粟。”

材料二  宋代因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

材料四  我国东部经济地带包括沿海地区的辽、冀、鲁、苏、浙、闽、粤、琼、桂、京、津、沪12个省、市、自治区;西部经济地带包括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渝10个省、市、自治区;中部经济地带包括黑、吉、内蒙古、晋、豫、皖、湘、鄂、赣9个省、自治区。

  读甲、乙两图,并结合材料四,完成下列要求:

1)综合分析材料一、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综合分析材料二、三,从宋代到明清,中国的粮食生产及输出中心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根据相关史实,指出明清时期太湖平原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近代以来,太湖平原和江汉平原沿长江地区较早地出现了“民族工业”。试根据有关史实,以上述两地沿江的某些城市为例,说明两地沿江地区“民族工业”出现较早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4)对应总题干,材料中的关中,二个平原依次分别位于今天的哪

区域经济地带?新中国成立以来,上述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或正在取得)什么重大成就?请各举一例说明。

5)在图乙“中国政区图”中用粗实线表示三个经济地带的分界线,并将图甲中表示中部经济地带的图例画在右面的方框内。

6)图甲中的b图没有充分反映我国东部经济地带所具有的交通优势,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专项题 题型:材料分析题

2009年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会议公告提出我国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积极优化并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已取得明显进展。读材料一、二,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各省(市、区)城镇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和非农化水平(2005年)
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工业化率:是指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非农化率:第二、三产业就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
材料二:我国农村劳动力产业和空间流向占总量比重(2000年)
(1)我国工业化率最低的是哪个省级行政区?简述其工业化率低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城镇化率(低或高)于非农化率。这说明我国城市化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请针对该问题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于2008年10月9日~12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思想的重要实践和新举措。

    材料一  中国生态农业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材料二  我国农业区和生态农业模式图

阅读材料一、二,回答下列问题。

(1)将甲、乙、丙、丁四种生态农业模式图与农业区序号对应连线。

(2)①②两区域如果不合理耕作,将会导致共同的环境问题是什么?

(3)近些年来,④区域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已受到很大限制.试分析其原因,并为该区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台理化建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于2008年10月9日—12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思想的重要实践和新举措。

材料一:中国生态农业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形成生态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材料二:我国农业区和生态农业模式图

阅读材料一、二,回答下列问题。

   (1)将甲、乙、丙、丁四种生态农业模式图与农业区序号对应连线。

   (2)①②两区域如果不合理耕作,将会导致共同的环境问题是什么?

   (3)近些年来,④区域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已受到很大的限制。试分析其原因,并为该区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三:1978年安徽发生特大旱灾,凤阳县许多人外出逃荒要饭。没有外出的小岗生产队社员为免于饿死,在11月24日夜晚聚在一起写下包干到户的保证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们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4)试分析小岗生产队社员“包干到户”的举动如此神秘而悲壮的原因。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广大农民的革命性创造。试概括归纳其历史意义。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让亿万农民解决了温饱,初步实现了小康。由于家庭承包经营的生产专业化、市场化、机械化水平都比较低,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如今,在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期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又让农民找到了一条向全面小康迈进之路。

(6)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农业发展 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意义。

材料五: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某村量身制定了2009年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措施:根据本村地低易涝的实际,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加强科技普及,争取每个农户都有一名科技明白人;进一步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7)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该村的上述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