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各题。
1.甲成为图中区域规模最大的村落和集市,最主要的条件是( )
A.地处河流上游,水质良好
B.周围地貌多样,风景优美
C.地形平坦开阔,交通方便
D.背靠丘陵缓坡。滑坡很少
2.地质队员发现乙处有金矿出露,考虑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能找到沙金(沉积物中的细小金粒)的地方是( )
A.a B.b
C.c D.d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届北京市高三第19次调研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西亚城市迪拜努力发展非石油产业比重,打造梦幻之城。下图反映了该城从海里填出两个棕榈形岛屿的过程。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迪拜填造棕榈形岛屿的主要原因是( )
A.防御飓风的袭击 B.发展海水养殖业
C.提高旅游吸引力 D.承接炼油业转移
2.填海造陆建新城可能导致( )
A.近海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B.沿海湿地生态效益增强
C.地下径流入海更加通畅
D.海岸带不再受海浪侵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2016学年安徽省汇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地震发生时,在水中潜水的潜水员会感觉到( )
A. 上、下颠簸
B. 左、右摇晃
C.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09-2015年高考真题考点汇编 地形剖面图地理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下图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
(1)绘出AB两点之间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2)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
(3)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
(4)“丁坝”是辽河河道整治中常采用的一种工程。图5右上角为丁坝景观图。试推断丁坝的作用。
(5)指出建设“引松济辽”调水,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09-2015年高考真题考点汇编 地形剖面图地理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矿物形成于上地慢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各题。
1.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2.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 )
A.变陡了 B.变缓了
C.无变化 D.无法判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09-2015年高考真题考点汇编 等高线地形图地理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校学生于台风过后,前往某山区实习,观测溪谷的变化情况。图中为学生实习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完成各题。
1.学生在实习中可以得知的是( )
A. 溪谷的坡度;溪谷的蒸发量
B.溪谷的蒸发量;溪流的水深和流速
C.溪谷的台风降水量;堆积物粒径大小
D.溪谷的坡度;堆积物粒径大小
2.学生在溪谷的观测点是( )
A. 甲、乙 B.甲、丙
C.乙、丁 D.乙、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09-2015年高考真题考点汇编 等高线地形图地理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室外滑雪作为一项体育与休闲娱乐项目,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滑雪场的雪可来源于自然降雪和人工取水造雪。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大型滑雪场地形和位置示意图。
指出该滑雪场选址的有利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届四川省高三12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疆的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河水补给占入湖水总量的94.8%,蒸发占出湖水总量的60.45%,但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湖区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但近年有减小的趋势。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上午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
材料二 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
(1)结合材料,分析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的原因。
(2)根据材料,找出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3)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原因。
(4)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2016学年四川省高二12月检测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钱开始垦荒,日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如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