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某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过程。据此回答下题。
1.阶段Ⅰ鲜花和蔬菜产区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势平坦 B.气候优越
C.市场区位 D.水源充足
2.阶段Ⅱ鲜花和蔬菜产区的区位变化主要是因为
A.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B.城市人口增加
C.运输便捷 D.城市居民收入提高
3.若甲城市在河北省,乙城市在广东省,则阶段Ⅱ运输量最大的季节应在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北南宫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3年12月2日1时48分(北京时间),我国的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飞越甲地(0°,178。
E)上空时,火箭和探测器实现成功分离。据此完成各题。
1.器箭分离时“嫦娥三号”探测器飞越
A.亚洲上空 B.南美洲上空
C.大西洋上空 D.太平洋上空
2.器箭分离时,甲地的区时为12月
A.1日21时48分 B.1日5时40分
C.2日5时48分 D.2日21时40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2016学年吉林省长春市高一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关的是:①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较适中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③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① ④ B.① ② C.② ③ D.② 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2016学年四川省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现象,可能是由于太阳活动影响所形成的是( )
A.有线电话突然中断 B.气温异常升高
C.指南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D.山体发生滑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高一第二次段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人口问题是大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根据以下人口数据、资料回答问题。(10分)
2004年(‰) | 出生率 | 死亡率 | 自然增长率 |
全国 | 12.29 | 6.42 | 5.87 |
北京 | 6.1 | 5.4 | 0.7 |
上海 | 6 | 7.2 | ﹣1.2 |
近年来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国家统计局)
年份 | 北京 | |
常住人口数量 | 增长率 | |
2009年 | 1860 | 5 |
2010年 | 1962 | 5 |
2011年 | 2019 | 3 |
2012年 | 2069 | 2 |
2013年 | 2115 | 2 |
(1)读表格,上海人口为 增长。主要原因是: 。(2分)
(2)根据表格和上图分析,北京人口自然增长率较 ,而实际居住人口快速增长应主要是由 导致的。原因是 。(4分)
(3)北京市人口数量的这种持续变化可能带来哪些问题?(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高一第二次段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下图表示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三条道路。K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警戒线,K2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读图,回答下题。
1.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不可取的道路是
A.K2线 B.AC曲线
C.AD曲线 D.AB曲线
2.将北京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合理措施有
①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②控制城市化进程 ③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 ⑤集中布置城市用地 ⑥分散城市职能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高一第二次段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我国某城市人口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题。
1.1998年以来该城市总人口数不断增长的原因是
A.人口基数大,人口总数增长 B.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C.医疗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 D.外地迁入人口增多
2.2014年我国实施“单独两孩”的生育政策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A.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B.造成性别比失调
C.人均GDP快速增长 D.暂时缓解老龄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题。
1.下列能够实现图中①功能的是 ( )
A.长江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我国的夏季风 D.我国的冬季风
2.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下列的哪个环节施加影响( )
A.① B.④ C.⑤ D.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