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图表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江苏是我国经济大省,但省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平衡。为了促进共同富裕,江苏省制定了苏北崛起、振兴苏中的科学发展战略。图14中的箭头a、b分别表示江苏省内的人口流动和产业转移的方向。
材料二 表4为苏北X县开发区内企业招工信息表(部分)。
(1)据图分析江苏省内人口流动方向,以及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
(2)苏北地区接纳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3)为推动X县可持续发展,开发区计划对新迁入的企业设置相应的门槛,请对门槛设置的要求提出合理化建议。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2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第三次模拟地理试卷(带解析) 题型:综合题
阅读相关人口信息图表,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2010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情况和流动人口城乡结构”表
| 占全国流动总人口的比重 | ||
跨省流动人口 地区构成 | 流出 | 流入 | |
四川16.8%、安徽11.3%、湖南11.0%、江西8.6%、河南7.4%、湖北6.3%、其余38.6% | 广东36.7%、浙江9.0%、上海7.6%、江苏6.4%、北京6.6%、福建5.1%、其余28.6% | ||
流动人口 城乡构成 | 乡村 | 75.6% | 22.8% |
城市 | 24.4% | 77.2% | |
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总数:26139万(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2届吉林省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摸底测试地理卷 题型:综合题
阅读材料图表,回答下列问题:(20分)
图为某国略图,表是该国甲乙两城多年平均气候统计资料。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该国不断承接和发展新兴电子工业,电子工业在经济结构中占用重要地位。其西北部的莫西卡利地区有望成为区域性第一电子工业园。
表 甲、乙两城多年平均气候统计资料
(1)该国以哪两种地形为主?描述该国西部年海等深线的分布特点。(4分)
(2)据图和表比较甲、乙两城气温、降水特点的异同,并分析原因。(10分)
(3)分析该国莫西卡利地区承接和发展电子工业的主要有利条件。(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1-2012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第三次模拟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相关人口信息图表,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2010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情况和流动人口城乡结构”表
|
占全国流动总人口的比重 |
||
跨省流动人口 地区构成 |
流出 |
流入 |
|
四川16.8%、安徽11.3%、湖南11.0%、江西8.6%、河南7.4%、湖北6.3%、其余38.6% |
广东36.7%、浙江9.0%、上海7.6%、江苏6.4%、北京6.6%、福建5.1%、其余28.6% |
||
流动人口 城乡构成 |
乡村 |
75.6% |
22.8% |
城市 |
24.4% |
77.2% |
|
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总数:26139万(人) |
材料二:“2010年我国人口年龄构成”表
材料三:“2000年和2010年上海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化”
1.据材料1说明我国近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
2.简析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3.请分别说明人口大量流动对流出地和流入地带来的积极影响。
4.从材料2中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存在 问题。目前,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的这一问题比城市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5.由材料3中图1可见,近十年来中心城区及郊区人口均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一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反映上海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了________________阶段。
6.分析上海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的原因。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方面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城市功能分区方面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城市公共设施方面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0年山东聊城四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卷 题型:综合题
(9分)据图表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江苏是我国经济大省,但省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平衡。为了促进共同富裕,江苏省制定了苏北崛起、振兴苏中的科学发展战略。图14中的箭头a、b分别表示江苏省内的人口流动和产业转移的方向。
材料二 表4为苏北X县开发区内企业招工信息表(部分)。
(1)据图分析江苏省内人口流动方向,以及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3分)
(2)苏北地区接纳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有哪些?(3分)
(3)为推动X县可持续发展,开发区计划对新迁入的企业设置相应的门槛,请对门槛设置的要求提出合理化建议。(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