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分)阅读江苏省的有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 江苏省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材料2 江苏省资本、劳动力与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 比较江苏省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有何不同。(4分)
(2)干旱是甲乙两地共同面临的自然灾害,请分析两地干旱时间和成因的差异。(8分)
(3)乙地是我国商品粮基地之一,但近年来该地农业用地的面积减少,请为该地区农业生产发展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4)结合材料2描述江苏1997-2007年资本、劳动力、技术创新等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变化特征和差异。(6分)
(1)7月等温线呈西北—东南走向,1月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1月比7月密集。(4分)
(2)甲地春旱;甲地春季雨季来临晚,降水少、气温回升快,增发旺盛;乙地夏季伏旱;乙地夏季受副高影响,降水较少、气温较高,增发旺盛。(8分)
(3)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外向农业和生态农业;技术创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6分)
(4)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基本稳定在60%左右,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劳动力对江苏省经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变化比较大,近年有上升趋势;技术创新对江苏省的经济发展贡献率始终比较小。(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学生认真读图,可以看到并描述出等温线的分布上的差异, 7月等温线沿西北—东南方向延伸,1月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1月比7月密集。这是读图能力,不同就是要说出不一样的地方。(4分)
(2)题目已经告知是江苏省,所以应该记得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属于华北地区,甲地位于北部,所以有春旱这种自然灾害:原因是春季雨季来临晚,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乙地位于南部,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有伏旱这种自然灾害;原因是乙地夏季受副高影响,降水较少、气温较高,增发旺盛。(8分)
(3)乙地临近沪宁杭工业区,城市和交通等建设发展快,占用耕地,导致农业用地减少,要满足城市疏菜、肉蛋奶的需求,就要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外向农业和生态农业;要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就要技术创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6分)
(4)这是一个读图题,地看清横轴,纵轴所代表的含义,可以看出,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最高,基本在60﹪,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劳动力对江苏省经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变化比较大最高可达100﹪,最低约10﹪,近年有上升趋势;技术创新对江苏省的经济发展贡献率始终比较小,大多低于20﹪。(6分)
考点: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新教材新学案 地理③必修 题型:04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1届江苏省淮安市高三第四次调研测试地理卷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有关问题。(16分)
资料一:图1(江苏省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图),图2(江苏省冬季和夏季等降水量线分布图)。
资料二:图(江苏省资本、劳动力与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示意图)。
(1) 填表比较江苏省冬夏季节南北气温差异及原因。
(2)干旱是甲乙两地共同面临的自然灾害,试比较两地干旱时间和成因的差异。
(3)乙地是我国商品粮基地之一,但近年来该地农业用地面积减少,请为该地区农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4)结合材料二描述江苏省1997-2007年资本、劳动力、技术创新等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变化特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0-2011学年江苏省淮安市高三第四次调研测试地理卷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有关问题。(16分)
资料一:图1(江苏省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图),图2(江苏省冬季和夏季等降水量线分布图)。
资料二:图(江苏省资本、劳动力与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示意图)。
(1) 填表比较江苏省冬夏季节南北气温差异及原因。
(2)干旱是甲乙两地共同面临的自然灾害,试比较两地干旱时间和成因的差异。
(3)乙地是我国商品粮基地之一,但近年来该地农业用地面积减少,请为该地区农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4)结合材料二描述江苏省1997-2007年资本、劳动力、技术创新等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变化特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江苏省的有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 江苏省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材料2 江苏省资本、劳动力与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 比较江苏省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有何不同。
(2)干旱是甲乙两地共同面临的自然灾害,请分析两地干旱时间和成因的差异。
(3)说出该省的人口迁移流向。
(4)结合材料2描述江苏1997-2007年资本、劳动力、技术创新等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变化特征和差异。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